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公元1276年的三月,臨安城上空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寒冷和陰鬱。南宋朝廷已在二月份向元朝投降,此時,年僅5歲的宋恭帝趙顯,與其生母全太后一道,正被元軍押往遙遠的元大都。這標誌著,綿延了320年之久的大宋王朝,正式滅亡。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母子二人於這年的五月份到達元上都。

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了他們,封趙顯為瀛國公,賜居元大都。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太皇太后謝道清與宋恭帝趙顯出降圖

孩童登基

公元1274年的七月,宋度宗去世,留下了三個年幼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長子趙昰,時年7歲;全皇后所生的次子趙顯,時年3歲;俞修容所生的三子趙昺,時年3歲。

太皇太后謝道清與諸臣共議帝位人選,大家普遍推舉時年7歲的長子趙昰繼位,但謝太后與權臣賈似道堅持立嫡,於是,時年三歲的趙顯即位,尊生母全玖為皇太后。

由於趙顯年幼不能理政,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把持,她雖實行垂簾聽政,但實權卻被宰相賈似道牢牢握住。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短暫的皇帝生涯

趙顯即位時,南宋朝廷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已是風雨飄搖。四川已經失守,長江流域也被蒙古大軍佔去了大半。

元軍並未停下進攻的步伐,在統帥伯顏的領導下,向南宋發起了猛烈的全面攻擊,試圖一舉消滅這個危如累卵的小朝廷。

鄂州被元軍佔領後,長江防線潰敗,門戶洞開。謝太后及群臣寄希望於宰相賈似道,期待他能帶兵親征,抵抗元軍,向理宗朝那樣,將蒙古大軍趕回北方。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宋理宗時,被派親征抵禦忽必烈大軍的賈似道,所取得的“戰功”,完全是他欺上瞞下的“惡行”。

由於他忌憚蒙古軍的勇猛,故而並未真的與他們交戰,而是私下裡派人向忽必烈求和。而當時正值蒙古大汗蒙哥因病去世,忽必烈急著回蒙古爭奪大汗之位,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賈似道的求和。

但此事是賈似道以私人名義作出的求和,滿朝文武皆不知真相。無恥的是,賈似道回到了南宋,向宋理宗聲稱,是自己率軍將蒙軍趕回了北方。昏庸的宋理宗稱讚其有“再造”之功。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在全朝的期待之下,賈似道沒辦法,只好答應親征。但他的親征與歷史上別的將領出徵相比,顯得別具一格。他的軍隊裡除裡精兵10萬,還帶著成群的妻妾和無數的金銀財寶,陣仗鋪了幾百裡。

賈似道慢騰騰地來到了前線陣地,由於畏懼蒙軍的兇猛,遲遲不敢與之正面交戰。他甚至試圖複製宋理宗時期與忽必烈和談退兵的老路。於是一面釋放了元軍戰俘,一面送出大量財物給元軍統帥伯顏,希望能割地賠款以圖和平。

但此一時彼一時,元軍當前的目標已不再是與宋朝和平共處,他們決意要滅掉南宋,佔據這塊富饒的土地。賈似道的求和遭到拒絕,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硬著頭皮迎戰,結果被元軍打得大敗,十萬精兵化為烏有。賈似道狼狽逃去揚州。

此次戰役,史稱魯港之戰。

魯港之戰的大敗,使得宋軍實力大損,士氣十分低迷。伯顏率軍自建康城分兵三路,向南宋都城臨安逼近。謝太后在群臣的壓力之下,罷免了奸相賈似道。

然而,此時的罷免顯然為時已晚。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隨著蒙古大軍的進攻,宋軍在前線節節敗退,消息傳至南宋朝堂,眾人憂心如焚,大批官員望風而逃。謝太后氣恨交加,下詔譴責這些逃跑的大臣:

“我大宋朝建國三百餘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如今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

然而,在亡國的陰影與蒙古鐵蹄的威脅之下,這樣的譴責到底顯得太過無力。

謝太后罷免了賈似道後,又任用了同樣誤國誤民的奸臣陳宜中為相。他對外畏首畏尾,膽怯如鼠,而風雨飄搖的局勢面前,對內卻仍不忘排除異己。南宋政權在他的執掌下,陷入了更加萬劫不復的地步。

終於到了大廈將傾之時,膽小的陳宜中拋棄了信賴他的謝太后和年幼的皇帝趙顯,偷偷逃出了臨安城。很快,蒙古鐵蹄兵臨城下,南宋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局面再難以挽回。

公元1276年,無奈之下,謝太后命張世傑、陸秀夫護送趙昰與趙昺暗中逃出臨安,為南宋保留一絲希望。而她本人則率領5歲的趙顯、皇太后全氏,連同皇室宗親、文武百官向伯顏投降。宋恭帝趙顯正式退位。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被迫出家

南宋滅亡時,宋恭帝趙顯才不過五歲孩童,在元大都,起先還被元世祖忽必烈禮遇。然而隨著他逐漸長大成人,漸漸引起了忽必烈的猜忌,擔心他會成為南宋遺民的念想,對元統治不利。

公元1288年,趙顯18歲了,忽必烈決心除掉他,以絕後患。他聽到了風聲後,為了消除忽必烈對他的猜忌,也為了保存性命,就向忽必烈上書,請求脫離紅塵,永生為僧。忽必烈聞言大喜,自然爽快地恩准了。並在這年的十二月份,將他送往吐蕃學習佛法。

自此,他便長居西藏的薩迦大寺,過著青燈黃卷的古廟生活,清苦孤寂的歲月中,為了忘記國破家亡的傷心往事,他潛心研習藏文和佛法,更名為合尊法師,號為木波講師。

經過多年的研習和苦讀,他精通了藏文,於是開始著手於佛經的翻譯,將漢文化與藏文化的佛法更好地融會貫通,成了著名的佛學學問僧,還曾因博學多識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住持,四處講經,成為彼時西藏有名的佛學大師。

經他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淒涼的晚景

關於趙顯的結局,《佛祖歷代通載》的漢文版裡有這麼一句:

“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至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這一年趙顯已經52歲了,距離他亡國也已過去了47年的光陰。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南宋遺民口中,聽到了昔日故國往事,那些積鬱心頭的哀思再也壓抑不住,流瀉而出,遂作詩《在燕京作》: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不久,這首詩就傳到了元朝庭裡,被有心人士誣陷為反詩。元英宗大怒之下,以毒酒賜死了趙顯。

若是沒有這起“反詩”事件,毫無疑問,趙顯在佛學上的造詣將更加深厚,也必然會成為名垂千古的佛學大師。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他從5歲國破後入元,到18歲入藏,再到52歲離世,終其一生都未再踏入過中原,以及那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國和故鄉。

從皇帝到翻譯大師,他經歷了什麼?

大仙說

在趙顯定居藏地的34年漂泊光陰中,在日復一日青燈古佛的孤寂中,在年復一年枯燥的誦經中,心間埋藏的那些對遙遠故國江南的深深懷念和追思,是否會在某個清冷的夜晚,突然襲上心頭,令他無法自持,淚流滿面。

那無望的期盼,終是飄散在青藏高原淒寒的冷風之中,轉瞬不知去向,空餘下耳畔繚繞的渺渺梵音,及心田聲聲沉重的嘆息。

參考文獻:《宋史》、《元史》、《南村輟耕錄》、《佛祖歷代通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