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怎麼總說全國人民都吃餃子?

主持人的“你們吃餃子了嗎?”和馮鞏的“想死你們了!”幾乎是春晚的常備臺詞。

春晚怎麼總說全國人民都吃餃子?

話說,雖然全國各地都有吃餃子的,不過南方人的年夜飯其實並沒有餃子什麼事。

按照網上的年夜飯地圖,年夜飯吃餃子的地區多在北方,主要是北京、天津、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與河南。據非官方數據統計顯示,這些地區春晚收視率在60%以上,屬於春晚鐵桿粉絲扎堆區。

收視與年夜餃子圖

餃子區居然和春晚收視率地區基本重疊!

明白主持人為什麼反反覆覆在問,“你們吃餃子了嗎?”

這話是說給春晚高收視區的北方人民聽的。

餃子是北方人的偉大發明

餃子,用小麥麵粉揉擀成小圓形面片,然後包餡對摺捏成。餃子還有“扁食”、“水點心”、“餃餌”、“餑餑”之稱。

傳說,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醫聖”張仲景首創。

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張仲景是哪裡人?河南南陽人。

三國時期,餃子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張揖哪裡人?河北清河人。

1968年,在疆吐魯番的塔那北區發掘出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一個大木碗,裡邊盛著木製餃子,仍很完好,其形狀與今天的餃子完全相同。可見餃子唐代已經傳到新疆地區了。

春晚怎麼總說全國人民都吃餃子?

唐代的餃子

餃子的詞源被認為是宋代出現的“角兒”或“角子”。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二“滳酥水晶膾煎角子”。

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裡有一份淳熙年間的國宴菜單。從河南來的南宋皇帝招待金國使者的御宴菜單就記載了:“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鹹豉;第二,爆肉、雙下角子……”這不,餃子隨著河南皇帝流傳到了南方。

除夕吃餃子的習俗不晚於明代。在文獻記錄裡,我大萌朝就已經開始在新年吃餃子了。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

為什麼我們要在除夕吃餃子?通俗的說法是餃子原是在除夕午時包,到子時(除夕零點)吃,此時為兩年之交,意為“交子更歲”之意。後人取其諧音,稱之為“餃子”。

但我們不要因為明朝的皇帝吃餃子,就要誇大餃子的流傳範圍,也不應該誇大南方人民對於餃子的喜愛。就算今天,南方人通常只是把餃子當菜吃,偶爾吃幾個還行,真當成主食可受不了。北方人可以從年初一到十五頓頓吃餃子,南方人受得了嗎?

餃子在北方有深厚群眾基礎

北方人對餃子的痴迷很有意思。梁實秋在民國時候就發現了這點: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麵、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麵、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

要說北方人吃餃子也好理解。餃子本質上是一種麵食。所以,面對於餃子至關重要。受氣候及地理條件的影響,國際國內都公認優質小麥產區為36°N附近。

對應到中國地圖上,就是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正是中國的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也是餃子的主要陣地。東三省的漢人多是山東人闖關東的後代,受山東文化的影響很大,飲食習慣上也與山東相似。

餃子與麥產區圖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以及東北三省這些吃餃子的主力地區,在氣候類型上同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這些地方普遍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較寒冷,乾燥少雪,氣候類型也相同。

氣候與餃子圖

由上圖我們更能發現,年夜飯餃子區——小麥種植區——溫帶季風氣候區三者之間有高度重合性。相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使得這些地區農業種植類型似,由此產生了高度關聯性的飲食習慣,也進一步使得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在民俗文化、娛樂文化上有著共同的偏好趨向。

在除夕夜,當春晚主持人說起“吃碗熱餃子”,確實能喚起中國相當大部分地區群眾的“現場感”。

“又傻又精”的餃子

再有,餃子其實就是北方人的盆菜。

廣東人春節流行吃盆菜,把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放在一個盆裡吃,常見的有鮑魚、蝦、雞、鴨、魚、蠔、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共冶一爐,看起來十分豐盛。放在幾十年前,這裡面的許多食材一些北方人見都沒見過。

春晚怎麼總說全國人民都吃餃子?

這還真不能說北方人不懂吃。畢竟,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年代,華北平原既沒有山,也沒有海,找不來這些山珍海味。古代北方冬天的食材一向比較缺乏,冬天能吃到點豬肉、白菜、蘿蔔已經算不錯了,把這些能找到的食材混在一起,包成餃子吃,既方便也省事。

餃子雖然看起來笨頭笨腦,單調乏味,比不得南方餐桌上五光十色的美味佳餚。但餃子其實透露著一種大巧若拙的智慧。

南方的很多菜看起來很精緻,但講究的規矩多。一道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變了食材就完全不一樣了。而北方人的餃子卻靈活多了,大家雖然都吃的是餃子,但家家戶戶的餡料可以不同。

你可以混進去豬肉、羊肉、牛肉、墨魚、章魚、魷魚,還可以加韭菜、白菜、蘿蔔、芹菜、大蔥、馬蹄、玉米、茴香、魚腥草、酸菜……

看起來是餃子一統北方人的餐桌,實際上每家每戶、每個地方的餃子都各有乾坤。

到底是我媽包的餃子好吃,還是你媽包的餃子好吃?這道題無解。

你沒法單純通過口味來判斷餃子是否好吃。因為每家每戶的餃子裡面,都有一個家的味道。

悠久的歷史文化讓中國各地的美食充滿地域特色。拿年夜飯來說,廣東人的盆菜、湖南人的臘味、蘇州人的筍乾、寧波人的燻魚……能夠羅列的千千萬萬,但似乎沒有哪一種食物像餃子一樣能喚起廣闊地域裡中國人的共同情感。

在春晚的催化下,餃子似乎已經成為中國人過年的一種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