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茅史话一一茅台酒的前世今生

二代泰斗郑应才

郑应才,四川省古蔺县水口乡人,出生在川黔交界的大山里的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为了有口饭吃,1893年,年仅13岁的郑应才,到成义烧坊当了学徒。

酒坊规矩是:学徒进入酒坊,必须先为酒坊服务七年。割三年草喂马,推三年磨,煮一年饭,才可以到酒坊去学手艺。

郑应才到了酒坊之后,酒坊掌柜便安排他给马厩割草。他虽说只有13岁,但个头高,体力好,已经像个小伙子了,割草这个活对他来讲算是轻松的。

郑应才天资聪颖,性格沉稳,为人老实本分守规矩,做事认真踏实。他严格按照酒坊的规矩和老板的要求,认真做好自己分内事。由于认真,他每天割的草总比其他学徒割得多,而且草的质量好,酒坊掌柜对他非常满意。

“小孩勤,爱死人。”勤快的小孩在哪里都让人喜欢。郑应才吃苦耐劳、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也受到了酒坊大酒师的关注。1894年端午,15岁的郑应才被破例调到了厂房,开始参与粉碎粮食、踩曲、配料、上甑蒸粮、下甑泼量水、摊凉、堆积、下窖、封窖、开窖取醅等体力劳动。

郑应才到酒坊以后并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就是想着干好自己应该干的活,有饭吃,不受气。因为品行和原动力促使,初参加“工作”的郑应才每一项活儿都干的没挑剔,因此,他在酒坊也没有受人欺负,更没有挨过打骂。

这时候的朱酒师,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很想培养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徒弟。天资聪颖、性格沉稳,且做事认真、能吃苦耐劳的郑应才,无疑是老爷子的不二人选。次年的端午节,大酒师便收下了这个徒儿,开始对他进行严格的调教和培养。

学徒期间所要吃的苦和受到的惩戒自不必说,郑应才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换得了成熟的酿酒技术。学徒期满之后,便成为成义烧坊的二酒师。过了几年,因为朱酒师年迈,便让郑应才挑起了大酒师的大梁。

由于郑应才得到了朱酒师的嫡传,加之他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华家的酒始终保持着最佳品质。

在此期间,茅台地方又先后增加了“荣和烧坊”和“衡昌烧坊”两座酒坊:

1879年,茅台村里的土财主石荣霄、孙全太和“天和”盐号老板合股开设了一座酒坊。因为是三家合股,就三方各取一字,定酒坊名当“荣太和烧坊”。聘请的是华家酿酒师傅,酿出了和成义烧坊一样的品质的酱香型的茅台酒。

酒坊建起之后,由孙全太掌柜,三家分别按股提取利润。1915年,仁怀县分为习水、仁怀两县,孙全太家距茅台较远,又忙于在家乡习水长沙扩充自己的势力,两边事情顾不过来,便辞去了掌柜职务。烧坊由石荣霄负责经营。石荣霄原本姓王,为石家养子,后又更名王荣。这个时候,孙全太为了收回投资,进一步扩大他在习水的势力,以石荣霄账目不清为由,提出诉讼,经仁怀县官方裁决,由王荣以二百两银子股金和股息退给孙全太,孙全太退出股份。孙全太退股之后,“荣太和烧坊”更名为“荣和烧坊”。

1885年,华联辉去世后,14岁的儿子华之鸿(1871年一1934年)主管了盐号永隆裕,接管了茅台的成义烧坊,并对酒坊加大了投资,扩大了生产规模。

华之鸿接管永隆裕盐号之后,盐号所属铺面数百家,布满大半个贵州,成为当地巨富,享有“华百万”之称。期间,华之鸿曾担任仁怀厅儒学训导,参与官办贵阳通省公立中学堂,开办贵阳文通书局印刷厂,并资助创办《黔报》、尊称中学堂、贵阳优级师范等。曾鼓吹立宪,为贵州宪政预备会成员之一。先后担任贵州谘议局筹备处议坤、贵州商务总会会长。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兼官钱局总办、贵州都督府政务厅财政司司长。

1914年春,巴拿马运河这一条连接…

话茅史话一一茅台酒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