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關於閱讀的選擇題,可能不是單選題

一系列“雲上”閱讀活動在上海“風起雲湧”。

2月22日起,張文宏醫生打頭陣,“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網聚活動陪伴市民一個多月,依託12個網絡平臺,推出數百場活動。以年輕用戶集聚的B站為例,該活動專題彙集各出版社及B站自有精品內容,上線3天視頻總播放量就超過6200萬,彈幕互動總量12.6萬。隨著疫情緩解,活動暫告一段落,但每週六、週日晚的“悅讀時刻”仍然與市民雲端相約,成為上海書展常態化的網上活動。

每年8月,傳統的上海書展是這樣的:手裡抱著剛買來的新書的孩子們,等不及回家就一屁股坐在上海展覽中心的大理石臺階上,讀得入神。雄渾的廊柱作背景,這一幕猶如一幅油畫的格局,交織著某種輕靈且濃重、古老又年輕的東西。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這是上海書展令人怦然心動的時刻。

搬到線上的“上海書展”,在形式上與實體空間裡的上海書展力求相似。比如,上海書展主會場展覽中心的中央大廳活動區,被稱作“中央舞臺”,每年在這裡舉辦的閱讀活動,總是最重磅的。線上版上海書展,每晚8點也有“中央舞臺”,在多平臺直播的這場閱讀活動是主辦方當天力薦的。其他活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分會場”。

另一方面,線上閱讀活動相對線下閱讀,又有完全不同的特點。隔著屏幕,而非書頁,閱讀的力量如何傳達?熱鬧“帶貨”的直播,是否適合一張安靜的書桌?

當互聯網將人們的興趣點切分得越來越零碎,產生了大量可以一鍵收藏的“知識包”。你不必讀完一本書,也不必看完一部電影,就能產生“讀完了”“看完了”的效果。越來越多短視頻追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越來越殘酷的現實是,人們就連停留在短視頻上的注意力也越來越短——幾十秒的短視頻都看不完,何況讀完幾萬字、十幾萬字、幾十萬字的耐心?

當閱讀成為閱讀活動,在被賦予更多形式感與儀式感的同時,隱含了另一種判斷:深度閱讀,正在成為這個時代越來越稀有的習慣。

廣義的閱讀,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尤其是在手機幾乎成為人類又一種“器官”的當下,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通過這塊屏幕“閱讀”著世界上發生的一切。甚至,閱讀有時不必通過眼睛。聽,也是一種閱讀的方式。現如今火熱的聲音經濟,就是一種新的閱讀。閱讀活動也必須適應新的形式,用新的包裝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唯有如此,才可能將興趣導向更深的閱讀地帶。

閱讀活動是公共的,讓置身其中的閱讀者感受到同道的力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獨處的時間多了,我們需要與書為伴,也希望結交更多書友,有更多心靈層面的交流。線上閱讀活動相比線下,自有其優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天南地北的人們,只要有共同的閱讀興趣,所產生的共鳴與碰撞,有時甚至能從中獲得比現實交往更有力的支撐。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網聚活動中,有一場線上“閱讀馬拉松”。組織者說,按照以往經驗,線上活動的參與率往往只有報名人數的10%左右,但那場活動達到了十分驚人的參與比例,哪怕是服務器被擠癱,人們仍孜孜不倦地在深夜一次次嘗試遞交閱讀完一本書的答案。這或許就是一種印證:特殊的時刻,我們的確需要通過閱讀,來傳遞給彼此一些力量。

關於閱讀的公共性和私人性,身兼閱讀活動組織者和寫作者雙重身份的作家孫甘露,在“閱讀的力量”活動的直播中,給出了精闢的解讀。他說,閱讀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可以在一個課堂或一個讀書會,由一些專家學者進行推薦,同時它又是非常私人的話題,與每個讀者的個人經歷、修養、偏好、閱讀習慣密切相關。因此,閱讀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很難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書單。不像推薦一家餐廳或一個旅行目的地,總能取得更多共識。而閱讀,往往會引發爭論乃至截然不同的觀點。他還提醒讀者,不必迷信權威人士對閱讀的推薦,尤其對風行的讀物,應該保持一定的警惕。

你是需要一場閱讀活動的直播,還是一張安靜的書桌?這或許不是一道單選題。一場好的直播通向的應該是一本好書的入口,一次好的線上閱讀活動,應該能夠帶動更多翻開書頁的衝動。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知名文化品牌,上海書展的概念正不斷擴展和延伸,不僅表現在空間上,也表現在時間上;不僅存在於實體空間,也向雲端進發。理想的閱讀,正如書展主題“我愛讀書,我愛生活”,是將閱讀視為生活的追求。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