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未在襄阳躬耕却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此人未在襄阳躬耕 却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清代时,襄阳受到众多民间人士高度重视,表现出非常喜爱的一面,通过《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这本历史文化书籍就可以看出。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在后金改国号前五年,《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作者顾祖禹出生在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躬耕于常熟虞山,在书中写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截止目前,并未发现顾祖禹与襄阳有来往的权威文献。

他是一位忠义人士,更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地理学家,由于心向前明,甚至还投靠过耿精忠,然抱负未了,一生都在沿海省份隐居,在躬耕授业的同时,参考二十一史、100多种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献,并尽一切可能“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律”,实地考核异同,历时30余年,编著成130卷、280万字的《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后来,《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更名为《读史方舆纪要》。

此人未在襄阳躬耕却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顾祖禹正义鼎然,心怀汉室天下,为复明大业积极行动,然而难遇雄主,仍旧坚持志节,不求名于时,更不求禄于世,长期生活在“贫贱忧戚”的环境里,寄心事于著述,保存故国文献,为历史地理界作出重要贡献。

《读史方舆纪要》是按照明末行政区划,分区叙述历史地理沿革的珍贵史籍,作者对亡国感到莫大耻辱。虽然受邀为清廷官吏,却始终拒绝。不求功名利禄的他,将文化延续看的非常重,可以说是无国界文化传播者,因为晚年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由此可以看出,顾祖禹是一个心胸开阔且学术超高的先贤,能够识时务,放下朝代交替的仇恨,为传播历史文化立下功勋。

《清史稿》为顾祖禹列传,排第二百八十八位,顾祖禹传如下:

顾祖禹,字复初。柔谦精于史学,尝谓:“明一统志於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

祖禹承其志,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譌袭谬,皆为驳正。详於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而景物名胜皆在所略。

创稿时年二十九,及成书,年五十矣。宁都魏禧见之,叹曰:“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钞称三大奇书。祖禹与禧为金石交,禧客死,祖禹经纪其丧。徐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延致祖禹,将荐起之,力乱罢。后终于家。


此人未在襄阳躬耕却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在他看来,襄阳是当时并不多见的充满汉文化气息的传统城市,透过历史文献遥著传世经典,将襄阳定位为天下第一重镇,战略地位首屈一指。在《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中,结合历史事件,论述了湖北的地形,一针见血地指出“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

襄阳地处汉江中游平原,也有襄阳平原或襄南盆地的说法。襄阳城居汉水上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临关陕,东达江淮,跨连鄂豫陕,是控扼南北之要冲。四周都是山,北面有伏牛山,东面有大别山,西南有大巴山,西北有秦岭山脉,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咽喉要塞。东控桐柏、大洪,西扼武当、荆山,汉江环抱,其战略地位非比寻常。

顾祖禹去世多年后,清代另一本书籍也指明了襄阳战略定位所处的位置。清嘉靖地方志丛书《湖广图经志书》记载:襄阳“挟大江以为池,而崇山以为固……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独霸汉上。”

《读史方舆纪要》和《湖广图经志书》相比较而言,前者代表民间学术认定,后者代表官方高度认可,无论是出于哪个层面来看,襄阳历史战略地位都非常高。

清代时期的襄阳,按地方序列排第二级,隶属于治所位于武昌的湖北省,尽管在这个时期襄阳不是省会,但也有略相当于现在一线城市的经历,即湖广行省提督府驻地。

清代省级驻军最高长官分为八旗驻防将军和非八旗驻防提督两种,湖北省非八旗最高长官就是提督,习称军门,是全国十二路陆路提督之一,驻襄阳。透过清代军部驻址来看,襄阳被称独霸汉上也是有原因的。

此人未在襄阳躬耕却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提督为武职官名,清代提督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作为各省绿营最高将领,品级是从一品,故以封疆大吏自居。清代提督主要负责统领一省的陆路或水路官兵,主要分为陆路提督、水师提督两种,掌管区域达一至数省军务,受总督和巡抚节制。

据乾隆《襄阳府志》记载,主要有分守安襄郧道署、襄阳县旧署、县丞、典史署、襄阳卫署、提督学院行署、襄阳镇左营游击署、襄阳镇右营游击署、守备司及湖北提督署等。

这些官署中,有些级别相当高。例如湖北提督署的“一把手”,从一品衔,统辖湖北各营绿营兵。相关兵志上也记载:“湖北提督,节制二镇,统辖提标五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荆州城守等营。”五提标营是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二协是黄州协、汉阳协;九城守营是蕲州营、荆州城守营、武昌城守营、德安营、兴国营、均光营、襄阳城守营、荆门营、安陆营。这相当于如今一个军区司令部驻地了。

当然,历史上,襄阳作为军区司令部驻地是很常见的。最早应是汉末刘表将荆州治所移至襄阳,西晋时羊祜、杜预也曾镇守襄阳;南北朝时侨置雍州以襄阳为中心,设宁蛮校尉等;一直到清代,湖北提督署作为区域最高军事机构,仍驻襄阳。

此外,清代襄阳虽然是地方二级行政区,随着更革,湖北省增设分守安襄郧道等五道,凌驾于府州之上,分守安襄郧道驻地襄阳县,兼管辖区水利,管辖钟祥、京山、天门、潜江、襄阳、宜城、南漳、谷城、枣阳、光化、均州、郧房、竹山、竹溪、保康、郧西、荆门直隶州、当阳、远安等地。

襄郧荆道是省与府之间的行政序列,一般不当作行政区划,但从清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明确总揽管辖政区,道台驻于襄阳,意味着地位提升。

此人未在襄阳躬耕却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综上所述,襄阳在清代时期的湖北省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文史界也是一个明星,《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图经志书》两部文献完全可以佐证。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读史方舆纪要》作者顾祖禹与襄阳几乎没有一点关联,他根本没有来过襄阳,可是却能够结合古书记载把襄阳定位天下最重。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已故文学大家,此生甚爱襄阳,作品中多次提及襄阳,因当时襄阳没有与他的所在地通航而未踏入襄阳半步,至终遗憾。

古时候的襄阳恐怕能够和今天的广州、青岛、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并齐,是广大群众都心生向往的地区,襄阳确确实实地影响到许多人。自汉以来,代为重镇,所言非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