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寫作的5個“力”,祝你寫出好文章

寫作的能力,從核心到外延,最重要的有五個:思考力、表達力、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

1、思考力

之所以把思考力放在寫作基本功的第一位,是因為——你想到什麼,才能寫出什麼。 那些有價值的文章,都不僅僅是素材的堆砌,或者是優美語言的雜糅,而是真正具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輸出。

當你思考的內容足夠有深度,輸出的文字才有閱讀的價值。尤其是這個信息爆炸,能夠有獨特見解的文章,才是極具價值的。

2、表達力

你寫的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你的所想,這就是表達力。 表達力,不在於高深晦澀難懂的語言。最打動人的,往往是樸實而簡明的大白話,不土、且能夠戳中人心。

比如,當你想表達自己加班的情緒,你能否通過場景描繪、心裡描寫、感官體驗去把情緒呈現出來,而不是堆砌一些令人難懂的感慨,或者詞彙匱乏,除了“很累”就是“超級累”。

3、觀察力

蘇軾說過,有意於物,往往可觀。

所謂可觀就是有所發現,即對事物的觀察不能停留於外表,還要深入事物的內蘊。觀察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從而表明一種關注。

繪畫有個取景框,大可把事物從相關的背景及聯繫中暫時隔離開來,從而認真觀察。寫作的觀察雖說限制沒有那麼嚴格,但也要對觀察的對象保持足夠的注意,否則很可能忽略過去。寫作的觀察也如繪畫的寫生一樣,可培養一種基礎能力。

國學大師錢穆早年教小學,就採用過這種寫生法。他在《師友雜憶》中舉例說:“又一日,命諸生各帶石板石筆鉛筆及毛邊稿紙出校門,至郊外一古墓;蒼松近百棵。命諸生各自擇坐一樹下,靜觀四圍景色,各自寫下。再圍坐,命諸生各有陳述。何處有人忽略了,何處有人遺忘了,何處有人輕重倒置,何處有人先後失次,即據實景互作討論。”這種作文法,將人的視線引向生活與自然,教人留意身邊的現實,從中有所發現。這對於先前總是面對書本的寫作,可謂一種解放。

4、感受力

其實觀察所得,並非照相式地攝取,而是有心靈的因素。觀察的對象不妨稱之為物,與之相應的則是心的反應。觀察力是對物而言的,至於心靈的因素就是感受力。感受力,表明的是心的靈敏。尋常所說的多愁善感,也有此意。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心的靈敏也需要訓練。換言之,在培養觀察力的同時還得加強感受力。

你能夠發掘足夠多的事件和情緒,能夠從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發現不那麼平凡的瞬間,這就是感受力。

很多人寫文章,總會為沒有素材而苦惱,所以會東拼西湊地找素材。而找到的素材,很多情節都是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細節和轉折點的解釋,就會讓文章讀起來雲裡霧裡的。

所以,會寫作的人,通常會有較高的生活敏銳度。那些在一般人眼裡都不是事兒的點點滴滴,能夠在寫作者的心裡激起層層漣漪,抽絲剝繭地發現其中細膩的情緒和共同的情感。

感受力的培養,起先要注意初感,即初次的感覺。初感就印象來說是鮮活的,換言之也就是第一印象。

其次則要在感受中尋找出一種獨特來,由於日常生活大同小異居多,因而感受上也不無雷同。感受的獨特,需要避同求異。

5、想象力

想象力可視為一種延伸或拓展。既突破物的侷限性,又不受心的約束。不過想象並非天馬行空,仍是有所憑藉的。

朱光潛在《想象與寫實》中說:“所謂‘寫實’就是根據經驗,所謂‘想象’就是集舊經驗加以新綜合。”想象是經驗的重組,並非胡編亂造。換言之想象需要生活的閱歷,而不是照搬生活。

汪曾祺在《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中這樣說:“想象和虛構的來源,還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積累,二是長時期的對生活的思考。接觸生活,具有偶然性。我寫作的題材幾乎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個作家發現生活裡的某種現象,有所觸動,感到其中的某種意義,便會儲存在記憶裡,可以作為想象的種籽。”

想象不是憑空發生,而要有生活的底子。想象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要合乎情理。學生作文中,常有一些寓言或童話式的想象,往往顯得幼稚,就是生活的積累不夠。至於科幻一類的想象,雖說自由度更大一些,但仍要有生活的經驗。其實想象大可在重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再適當地添加一些場景及細節,為的是表達上更為真切。

寫作有一個從訓練到自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妨加強基本素質的培養。從練筆出發,更可有意地訓練思考力、表達力、觀察力、感受力及想象力。其實分而言之是五種能力,綜合起來,仍就是一個智能結構。分開來看,是為了有所側重,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這五者常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學會寫作的5個“力”,祝你寫出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