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方法用的對,解決孩子教育問題就根本不是個事兒,信手拈來!

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分享了自己如何與老師聯手破解孩子愛哭鬧的難題。

他說他們家上幼兒園的大寶最近在家經常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鬧,有時還會出手打人,怎麼教育怎麼哄都不聽,甚至無奈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都不能解決。

他把孩子在家的表現給老師一一列舉,老師聽後,說孩子是在“求關注”。分析可能是在沒有二寶之前,家裡只有他一個小孩兒,全家人都圍著他轉,不論他是對是錯都會有人關注他,很有存在感。

但自從有了二寶以後,家裡的大人更多的是去關心、關注了二寶,或多或少的都有忽略他。

知道癥結後,他就有意識的多關心和關注大寶,獨自帶他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老師在幼兒園也特別關照大寶,讓他多參與各種體驗,樹立自信心,獲得滿足感。

慢慢的,家校聯合真的解決了孩子愛哭鬧的難題。

只要方法用的對,解決孩子教育問題就根本不是個事兒,信手拈來!

看來一個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就應該主動與老師聯繫,多交流,多溝通。

那樣可以隨時、共同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表現,有利於及時掌握孩子的成長動態,及時發現問題,想辦法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防範於未然。

如今的孩子在家個個都是掌上明珠,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自然家長也就對老師的要求有所提高了。

有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想著能教出一個高考狀元來,如果達不到這個期望,就不斷的質疑老師。

然而,每個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品行優劣都不同,這取決於家庭、社會、學校和孩子個人的努力程度等諸多因素,僅僅單憑老師一人之力怎可扭轉乾坤?

人們都說真正美好的關係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教育上最美好的三角關係應該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只要方法用的對,解決孩子教育問題就根本不是個事兒,信手拈來!

日本教育家多湖輝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位植物學家的兒子拿著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請教老師,但老師不認識。

於是,老師和顏悅色得對他說:“你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不妨去請教他,老師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來找老師:“爸爸說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稱。他還說,老師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時忘記了。”說完,孩子還順手把爸爸寫的一封信交給了老師。

老師打開信,上面詳細地寫明瞭小草的名稱和特性,最後還附著一句話:希望這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想必更為妥當。

這位家長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師,幫助老師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實這也是支持了自己的孩子。

老師也是凡人,由於學歷水平、工作態度、教學經驗、管理方法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缺點和不足。

當孩子發現老師缺點的時候,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這個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儘可能的維護老師的形象,理智的去看待和處理師生間產生的分歧和摩擦。

採取適當的措施去調節化解矛盾,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老師的批評或要求,有意識的去“樹”老師而不是“貶”老師。

同時,私下給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相信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會認真考慮和反思的。

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

家長千萬不可因為一些事情和狀況站到老師的對立面,說老師這樣那樣的“壞話”,給孩子排斥老師來“添油加醋”。

那樣只會把孩子的學習推的越來越遠,以至於從討厭老師發展到討厭學習,那就真是得不償失啦!

唐朝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用今天的話來說,老師就是傳授學業,解除疑難的專業人士,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在教育方面總是比一般的人懂得更專業更深奧。

孩子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連續不斷地,數年如一日地努力。

家庭雖然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

但當孩子步入學校的那一刻,學校就接過了教育孩子的接力棒。

孩子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長,與老師相處的時間也比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要長。

孩子有什麼動向,有什麼變化,有什麼進步……老師都會了如指掌。

因此,老師在瞭解和教育孩子方面有可能會勝過父母。

教育孩子家長有義務,老師有責任,只有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不斷和諧一致、互通互助、互諒互補才是孩子教育真正的助推器。

請相信,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出人頭地!

為了孩子,趕緊多多和老師聯繫吧!

只要方法用的對,解決孩子教育問題就根本不是個事兒,信手拈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