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現象:當“高度”被過度消費,我們在填補什麼?

最近,“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

”這句話在朋友圈、微博等平臺屢屢傳播,一度讓我好奇:沈巍是誰?

沈巍現象:當“高度”被過度消費,我們在填補什麼?

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坐在垃圾堆旁,口若懸河,字字珠地璣剖析時局,揣摩人性的流浪漢;

一個放棄人們口中正當職業、大好前程,做著一份世俗眼光中並不體面的事情,說:“我不在乎名利”的內心追隨者;

一個或許走在時代的前端,站在人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卻被過度消費的一個“社會符號”。

沈巍的爆紅,出乎意料卻又在意料之中。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名利的熱衷,導致流量與曝光度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我們可以不讀書,但是我們可以讓讀書的人成為一個熱點;我們不思考,但是我們可以讓思考的人成為一個熱點,我們不理解,那也妨礙不了什麼,將這些“動物”放置籠中,在籠子之外的觀眾其實也不理解什麼。

沈巍現象:當“高度”被過度消費,我們在填補什麼?

在這種時局下的沈巍,無疑便是那隻在籠子裡被人觀光欣賞的動物。我給你並不能消化的食物,請你做出我想要的姿態。至於你願不願意,哦,我不在乎。

沈巍說:“不要關注我,要多讀書,多關注文化”。他又說,“我不是大師,百分百不是,大師要多讀書”。沒有人會去在乎他在說什麼,只在乎手機舉得是否更高,拍攝的角度是否更廣,視頻裡的大師是否比別人拍的更清晰一些。

沈巍現象:當“高度”被過度消費,我們在填補什麼?

沈巍撿垃圾,被“環保工作者“看見了:他是我們時代的創新者,是先驅;

沈巍講《左傳》,說《尚書》,被“文人“看見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

沈巍不要別人的資助,靠垃圾自給自足。被“自尊自愛者”看見了:他是心靈上的迴歸者,他才是真正大寫的人。

為沈巍貼上標籤,成為一種潮流。這樣的現象越多,更能貼補我們知識上的空白,思想上的空虛,道德水平的空缺。姿態越醜,越像“小丑”。

所以沈巍說:“是我讀書多有見識,而是你們讀書太少了”。

沈巍現象:當“高度”被過度消費,我們在填補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