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秋高氣爽的一天,朵朵和幾個小朋友以及他們各自的媽媽一起相約去爬山。

一路上朵朵都表現得非常興奮,在山路上又跑又跳,媽媽在後面喊破了喉嚨,可是朵朵卻充耳不聞。

看著其他的小朋友都自己揹著水壺,朵朵也從媽媽那裡要來了水壺自己背在身上。

媽媽反覆提醒她一定要看管好水壺,因為今天一天朵朵都要靠它來喝水。朵朵還是和之前一樣,根本沒仔細聽媽媽在說什麼,拿著水壺就跑開了。

就這樣朵朵和媽媽的距離越來越遠,再次和朵朵碰面時,媽媽發現朵朵的水壺不見了。

朵朵支支吾吾的說記不得水壺放哪了,但是現在非常口渴,想要媽媽買瓶水給她喝。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沒想到媽媽卻直接拒絕,她告訴朵朵之前已經提醒過不能把水壺弄丟,所以今天一天朵朵都將沒有水喝,因為她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朵朵噘起了小嘴,但是沒有辯駁,在那之後她真的沒有再丟過東西,因為那天在山上口渴的經歷一直在她腦中縈繞。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但是到頭來反而會害了孩子,甚至有可能讓他們一事無成。

這時不如試試責任分散效應,相信一定會讓家長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讓孩子在無形之中變得更有責任心,更有擔當。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責任分散效應是什麼?

責任分散效應也被稱為旁觀者效應,它主要是指人們單獨的面對問題時會有著比較強的責任感。

但是如果身邊有他人,或者是團隊任務,那麼個人的責任感就會相對減少。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使參與實驗的人聽到一個人從椅子上摔下的聲音和求救聲,看旁觀者的反應。

當時的實驗被試者被分為三組,第1組有一個人,第2組有兩個人,第3組有兩個人,但其中一個是消極的人設。

結果第1組有70%的概率願意幫助求助者,第2組的概率降低為40%,第3組則更低,只有百分之7。

很明顯,如果人們獨立面對求助者時,他會覺得責無旁貸,所以更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如果身邊還有其他人,他們就會互相推諉責任,以至於都不願意去承擔。

這也許是人們的一種本能,總是希望他人做的更多,承擔的更多,也算是一種心理的依賴性。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在責任分散效應之下,孩子會產生哪些行為?

1、依賴性

如果在一項任務裡有著明確的分工,那麼每個孩子一定都會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任務只有目標,在分工上並不明確,那麼孩子們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

他們想方設法的會逃避一些責任,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便自己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去做,那麼為何要選擇承擔更多的事情讓自己辛苦勞累呢?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2、從眾心理

其實不僅是孩子們,就是很多成人也會有從眾心理。

如果在一個群體裡有一個孩子充滿著正能量,那麼其他孩子也會向他學習,甚至會默默的產生攀比心理,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一個孩子選擇偷懶,那麼其他的孩子也會紛紛效仿,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自然導致事情難以完成。

3、責任感淡薄

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擔著一定的壓力,但是如果這種壓力被分散,由許多人一起承擔,那麼個人的壓力就會減輕很多。

對於責任意識本不強的孩子而言,當責任不在他們一人的身上時,自然會導致孩子的責任感變得淡薄。

因為孩子會認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自然也不應該由他一個人承擔。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父母的一些行為會無形中助長孩子的責任感淡薄

1、負面的影響

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沒有責任感的一面,對於應該承擔的事情選擇逃避,那麼孩子自然也會受其影響,潛意識裡不願意承擔責任。

2、包辦行為強

如果父母包辦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那麼孩子自然沒有機會去承擔責任,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應由他人來承擔,自己只需要依賴父母和他人即可,並不應該成為承擔責任的主體。

3、無視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或多或少出現壞習慣,父母如果對其熟視無睹,任其發展。

那麼孩子的壞習慣就會陪伴他們一生,從而導致他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然也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父母應該如何幫孩子建立責任感?

1、儘量耐心教育孩子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出現,很多父母發現後都會暴跳如雷,對孩子橫加指責。

這樣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讓孩子有所改正,但是很快就會重蹈覆轍。

只有耐心的和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才能夠讓孩子真正的去改正。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時,自然就會建立起責任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2、教會孩子自我檢查

孩子每做完一件事情,或者是寫完作業之後,父母都應該讓孩子先自我檢查一遍,以此降低錯誤的出現率。

即便孩子依然會有錯誤,但是在自查的過程中會逐漸養成責任感,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相信只要孩子堅持自我檢查,就一定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細心,這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感的建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事事都替孩子著想?瞭解“責任分散效應”,你會發現自己做錯了

3、教會孩子自理能力

父母應該適當學會放手,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參與到生活的事務中。

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有被認可感,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建立責任感。

只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他們才不會依附於他人,才能夠漸漸學會獨自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這是人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讓孩子努力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管未來的道路如何,他們都不會放棄,因為堅持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