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畫出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

西山文化帶自然環境好,群山巍巍,樹木蔥鬱,芳草碧綠,泉流奔湧。文物古蹟眾多,這裡有奇山幽寺秀園,亭臺樓閣似星辰散佈山林之間。清代之前,皇家帝王在此建造了很多私家園林,清朝皇帝在前人基礎上又修建了一批精緻的皇家園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山五園”(萬壽山、香山、玉泉山及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這裡巧奪天工的人文景觀激發了藝術家們的創作激情。幾百年來,圍繞三山五園所創作的佳構不勝枚舉。其中,清代內閣學士、畫家張若澄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幅作品。

藝術賞析|他畫出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

《靜宜園二十八景圖》描繪的是位於香山靜宜園的28個景點。後幅有張若澄錄乾隆帝《御製靜宜園二十八景詩》:山遊爽趁雨餘天,樹態峰姿盡灑然。兩月未來緣望澤,一時得意足忘筌。陽烏光射千林晃,牝壑流增百道懸。憑寄暢懷還惕息,持盈有志矢年年。款署:“臣張若澄敬書”,鈐“臣張若澄”、“載筆西清”2印。靜宜園為乾隆時期營造,依憑山勢,逶迤綿延,分成若干區域,步移景易,人造建築與自然景緻互相融合。二十八景各有小字榜題:勤政殿、麗矚樓、綠雲舫、虛朗齋、瓔珞巖、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峰、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皋、香巖室、霞標磴、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晞陽阿、芙蓉坪、香霧窟、棲月崖、重翠崦、玉華岫、森玉笏、隔雲鍾。畫家將界筆建築和文人寫意山水巧妙地結合,既符合文人畫含蓄蘊藉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詳盡地交待出每一處景點的位置佈局。

藝術賞析|他畫出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

藝術賞析|他畫出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

咸豐十年(1860年),靜宜園被英法聯軍焚燬,此幅畫卷再現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成為今人研究靜宜園的重要資料。圖中的建築和山水多以傳統寫意畫法出之,這種畫法是清代宮廷建築畫中另一種文人畫法——“意筆樓閣”的表現形式。在這幅輕鬆隨意的山水畫中,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築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創造,呈現出畫家獨具特色的藝術加工能力。

藝術賞析|他畫出了靜宜園被燒燬前的勝境!

張若澄(1721-1770),字鏡壑,號默耕,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名臣張英之孫、張廷玉次子、張若靄之弟。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張若澄從小飽讀詩書,書畫皆工。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24歲的他考中乙丑科殿試二甲第十六名進士,第二年奉命入值南書房,陪伴乾隆左右,成為炙手可熱的天子近臣。乾隆十一年,其兄張若靄在一次扈從皇帝西巡途中,不幸感染風寒,英年早逝。長兄早逝,對張若澄打擊很大,他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於繪事,嘗命臨摹古人圖畫”,這樣他有機會遍觀內廷所藏曆代名人書畫,在潛心臨摹、作畫中,他平復了心中傷痛,繪畫技藝也得到提升,並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畫風工整細緻,筆墨豐潤,構圖平和,觀其畫,“有令人於春風侍坐時矜平而躁釋”,其畫設色富麗,頗有皇家氣息,因而極受皇室喜愛。乾隆皇帝大加讚賞,在一次給張若澄的畫作題詠中,寫有“煉雪齋中弟繼兄”之句,肯定了張若澄的繪畫成就,張若澄也就逐漸成為乾隆時期與董邦達、錢維誠等齊名的宮廷畫家。他的畫作除了《興安嶺圖軸》入選《石渠寶笈》外,還有《阿彌陀經》等被載入《熙朝名畫續集》,廣為流傳,成為後世學畫者臨摹的藍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