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东坡志林》作为苏轼所作笔记的代表 , 其间收录了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近二十年所作的散文、小品、杂谈等不同文体、风格的作品。

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这一点在《东坡志林》一书中可以体现。谈天说地,出游交友,入仕致仕,他的洒脱豪放,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酣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苏轼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东坡志林》的篇章,大部分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可谓活现纸上;不过,苏轼绝非那种谆谆教诲的老头儿,他喜欢游历,喜欢交友,更喜欢好奇探秘,《东坡志林》便是他把游历交谈间的所见所闻,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异事都记录下来,加上他幽默风趣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力,绝对是闲时阅读的甘露,聊解人们枯燥的生活。 这种笔记式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阅读起来很便捷, 文句也不难理解,每天阅读一两段,绝对可以调适身心。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我们读《东坡志林》,除了可以认识苏轼其人其事外,还可以通过这部书了解北宋年间的人事物态。

当中一些文字,或许能与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互相印证,例如卷三《异事下·冢中弃儿吸蟾气》讲述一个襁褓婴孩因饥荒而被父母弃于洞穴中,一年后他的父母回来,打算捡拾骸骨的时候,竟然发现孩子仍然在世,而且安然无恙,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狼孩”的事件非常相近。当日苏轼限于所见所闻,只能记录在案,今天我们阅读这些事件的时候, 或许能对书中一二事有别的体会。

另一方面,虽然《东坡志林》成书于九百多年前,但千百年间,人们的处世之道、人生所遇,或多或少都有相类相近的地方。当日苏轼被贬,有冤无路诉的抑郁,或许你我都曾经经历过。然而,苏轼在这段困苦的日子中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痛苦中寻得闲适乐趣,这种达观的处世方法、心态, 或许能当作我们生活的一种润滑剂。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一、处世之道

《东坡志林》渗透了不少苏轼坚持的性格,这种做人处世的哲学,无论在哪一个时空,都是不能叛离的圣道歳言,例如卷三《修身历》记载司马光的一段话:“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卷四《真宗仁宗之信任》记载李沆所以得到宋真宗的信任,只在于他无私心的缘故。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可以终身守之。如果做人能够光明正大,不以私心待物,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那么办任何事都会心安理得,不会提心吊胆。这也就是龚明之对“《志林》体”“皆取其有戒于人耳”的—二表现。

二、幽默之言

昔日文人欣赏《东坡志林》,很大程度是建基于苏轼的戏谑之情,以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幽默”。生活中幽默的调剂,往往能令人身心舒畅,即使面对沉重压力、郁结,也能在一言两语间得以抒怀,例如卷二《隐逸.书杨朴事》记载苏轼在湖州因文字狱的缘故被捕,他的妻儿都在大哭。此时苏轼没有直接安慰他们,而是化用当日隐士杨朴的一番话语,跟妻子说:“难道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来相送吗?”他的妻子立时破涕为笑, 悲伤的心情由是得以缓和。

《东坡志林》的幽默中,还有一些描写民生的篇目,嬉笑中蘸满心酸凄凉。如《措大吃饭》写“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吃饭睡觉本是人的最基本需求,而两个“酒囊饭袋”式的“措大”却把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作为生平的理想,以至于要与道家的修行相类比,足见此时寒士的苦楚。在这些日常化的戏谑中,流露作者的思想,闪耀出他智慧的光芒。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欠缺幽默,不懂幽默,其实并不是,至少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我们要读幽默,学幽默,这部书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三、思辨之心

我们阅读《东坡志林》,会发现不少篇章是苏轼对前人言论的反驳,尤其是在卷四《人物》和卷五《论古》两部分,都可以看到苏轼善于思辨的能力, 例如世人以刘伶为豁达,并举出刘伶携铲出行,告诉他人“死便埋我”的言论作证,但苏轼却指出人既然已经死去,那么为何还要埋葬呢?心中一直存留埋葬的想法,其实就是未能完全豁达的表现。

苏轼这种善于思辨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假使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会盲目游走。世间很多事物,都是打破固有的步伐而前进的,若不是,现在我们便不会有电脑、智能手机,更遑论上太空、登月球了。而且苏轼这种思辨能力,并非徒托空言,而是言之有据,还会细心考证,他在卷四《人物•尧舜之事》中便重提司马迁“犹考信于六艺(六经)”的说法,指出我们一定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问题、思考问题。 此外,苏轼议论的时候,文笔斐然,论据充足,论证手法多样,这也是我们学习议论手法的绝好材料。

四、闲适之意

《东坡志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苏轼被贬时写的文字,那种有志不能伸的抑郁,苏轼肯定是有的。然而在《东坡志林》中,我们除了看见苏轼戏谑幽默的一面外,还可以看到他如何在困苦的境地中自我抒怀,尤其是他在卷四《亭堂•临皋闲题》中所提出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言论,更提醒了我们:你所拥有的、支配的,未必就是你能享受、欣赏的。就正如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既定的主人,坐拥万亿身家的富翁与自给的农人,他们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个,并没有丝毫的差异。

当然,你可以说富人能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坑一洞,但这样真的能够支配月亮,真的是欣赏月亮吗?若是我们以闲适的心态, 细心观赏玩味,即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够观赏到月光的美,甚至比富人更能享受这一点。现今社会以利益挂帅,人们分秒必争,希望赚取最多的利润,其实,最后受苦的可能只是自己。即使你争羸了,把利益抢到手,如果不懂以真正闲适的心态去欣赏、享受人间的美好事物,则你并不拥有。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五、养生之道

《东坡志林》讲养生之事很多,这些都是苏轼平生所见所闻。当然,环境的变迁、知识的丰富,会使我们认为当中某些论述无中生有、不切实际,但其实不少言论背后的原理及方向,还是值得我们细心察看的,例如《养生说》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的一段话,其实就是今天强调“七成饱”的饮食原则。

饭后轻松散步一下, 让食物消化后才入睡,在今天的医学角度来看,可以避免胃酸倒流的现象。这些都是调养身体的不二法门,但我们工作过于忙碌,很多时候忽略了这些道理,闲中拿《东坡志林》来读读,或许能够勾起你几已遗忘的常识。

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进退得失终有度

享受生活情趣,不妨模仿苏公,从阅读 《东坡志林》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