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東坡志林》作為蘇軾所作筆記的代表 , 其間收錄了蘇軾自元豐至元符年間近二十年所作的散文、小品、雜談等不同文體、風格的作品。

蘇軾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這一點在《東坡志林》一書中可以體現。談天說地,出遊交友,入仕致仕,他的灑脫豪放,在這本書上體現得淋漓酣暢。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像蘇軾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剛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東坡志林》的篇章,大部分是蘇軾貶謫時期的作品,他剛正不阿的精神,可謂活現紙上;不過,蘇軾絕非那種諄諄教誨的老頭兒,他喜歡遊歷,喜歡交友,更喜歡好奇探秘,《東坡志林》便是他把遊歷交談間的所見所聞,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異事都記錄下來,加上他幽默風趣的風格、豐富的想象力,絕對是閒時閱讀的甘露,聊解人們枯燥的生活。 這種筆記式的作品,篇幅比較短小,閱讀起來很便捷, 文句也不難理解,每天閱讀一兩段,絕對可以調適身心。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我們讀《東坡志林》,除了可以認識蘇軾其人其事外,還可以通過這部書瞭解北宋年間的人事物態。

當中一些文字,或許能與我們今天的所見所聞互相印證,例如卷三《異事下·冢中棄兒吸蟾氣》講述一個襁褓嬰孩因饑荒而被父母棄於洞穴中,一年後他的父母回來,打算撿拾骸骨的時候,竟然發現孩子仍然在世,而且安然無恙,這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狼孩”的事件非常相近。當日蘇軾限於所見所聞,只能記錄在案,今天我們閱讀這些事件的時候, 或許能對書中一二事有別的體會。

另一方面,雖然《東坡志林》成書於九百多年前,但千百年間,人們的處世之道、人生所遇,或多或少都有相類相近的地方。當日蘇軾被貶,有冤無路訴的抑鬱,或許你我都曾經經歷過。然而,蘇軾在這段困苦的日子中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痛苦中尋得閒適樂趣,這種達觀的處世方法、心態, 或許能當作我們生活的一種潤滑劑。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一、處世之道

《東坡志林》滲透了不少蘇軾堅持的性格,這種做人處世的哲學,無論在哪一個時空,都是不能叛離的聖道歳言,例如卷三《修身歷》記載司馬光的一段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卷四《真宗仁宗之信任》記載李沆所以得到宋真宗的信任,只在於他無私心的緣故。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可以終身守之。如果做人能夠光明正大,不以私心待物,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那麼辦任何事都會心安理得,不會提心吊膽。這也就是龔明之對“《志林》體”“皆取其有戒於人耳”的—二表現。

二、幽默之言

昔日文人欣賞《東坡志林》,很大程度是建基於蘇軾的戲謔之情,以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幽默”。生活中幽默的調劑,往往能令人身心舒暢,即使面對沉重壓力、鬱結,也能在一言兩語間得以抒懷,例如卷二《隱逸.書楊樸事》記載蘇軾在湖州因文字獄的緣故被捕,他的妻兒都在大哭。此時蘇軾沒有直接安慰他們,而是化用當日隱士楊樸的一番話語,跟妻子說:“難道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作一首詩來相送嗎?”他的妻子立時破涕為笑, 悲傷的心情由是得以緩和。

《東坡志林》的幽默中,還有一些描寫民生的篇目,嬉笑中蘸滿心酸淒涼。如《措大吃飯》寫“有二措大,相與言志。一雲:‘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志,當飽吃。飯了便睡,睡了又吃飯。’一雲:‘我則異於是。當吃了又吃,何暇復睡耶?’”吃飯睡覺本是人的最基本需求,而兩個“酒囊飯袋”式的“措大”卻把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作為生平的理想,以至於要與道家的修行相類比,足見此時寒士的苦楚。在這些日常化的戲謔中,流露作者的思想,閃耀出他智慧的光芒。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欠缺幽默,不懂幽默,其實並不是,至少蘇軾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我們要讀幽默,學幽默,這部書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三、思辨之心

我們閱讀《東坡志林》,會發現不少篇章是蘇軾對前人言論的反駁,尤其是在卷四《人物》和卷五《論古》兩部分,都可以看到蘇軾善於思辨的能力, 例如世人以劉伶為豁達,並舉出劉伶攜剷出行,告訴他人“死便埋我”的言論作證,但蘇軾卻指出人既然已經死去,那麼為何還要埋葬呢?心中一直存留埋葬的想法,其實就是未能完全豁達的表現。

蘇軾這種善於思辨的特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假使不會獨立思考,人云亦云,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只會盲目遊走。世間很多事物,都是打破固有的步伐而前進的,若不是,現在我們便不會有電腦、智能手機,更遑論上太空、登月球了。而且蘇軾這種思辨能力,並非徒託空言,而是言之有據,還會細心考證,他在卷四《人物•堯舜之事》中便重提司馬遷“猶考信於六藝(六經)”的說法,指出我們一定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問題、思考問題。 此外,蘇軾議論的時候,文筆斐然,論據充足,論證手法多樣,這也是我們學習議論手法的絕好材料。

四、閒適之意

《東坡志林》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蘇軾被貶時寫的文字,那種有志不能伸的抑鬱,蘇軾肯定是有的。然而在《東坡志林》中,我們除了看見蘇軾戲謔幽默的一面外,還可以看到他如何在困苦的境地中自我抒懷,尤其是他在卷四《亭堂•臨皋閒題》中所提出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的言論,更提醒了我們:你所擁有的、支配的,未必就是你能享受、欣賞的。就正如江山風月,本來就沒有既定的主人,坐擁萬億身家的富翁與自給的農人,他們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個,並沒有絲毫的差異。

當然,你可以說富人能用最先進的望遠鏡,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坑一洞,但這樣真的能夠支配月亮,真的是欣賞月亮嗎?若是我們以閒適的心態, 細心觀賞玩味,即使是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夠觀賞到月光的美,甚至比富人更能享受這一點。現今社會以利益掛帥,人們分秒必爭,希望賺取最多的利潤,其實,最後受苦的可能只是自己。即使你爭羸了,把利益搶到手,如果不懂以真正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享受人間的美好事物,則你並不擁有。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五、養生之道

《東坡志林》講養生之事很多,這些都是蘇軾平生所見所聞。當然,環境的變遷、知識的豐富,會使我們認為當中某些論述無中生有、不切實際,但其實不少言論背後的原理及方向,還是值得我們細心察看的,例如《養生說》言“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的一段話,其實就是今天強調“七成飽”的飲食原則。

飯後輕鬆散步一下, 讓食物消化後才入睡,在今天的醫學角度來看,可以避免胃酸倒流的現象。這些都是調養身體的不二法門,但我們工作過於忙碌,很多時候忽略了這些道理,閒中拿《東坡志林》來讀讀,或許能夠勾起你幾已遺忘的常識。

從《東坡志林》看蘇軾:進退得失終有度

享受生活情趣,不妨模仿蘇公,從閱讀 《東坡志林》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