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一、果親王其人

果親王允禮是康熙的第十七子,雍正的異母弟,他工書法,善詩詞,精通繪畫,具有風流文采,同時頗富行政才幹。

果親王允禮,生於1697年,卒於1738年,原名雍禮。在雍正皇帝繼承大典後,因避諱改名為允禮。在皇子爭嫡的內鬥中,允禮始終堅定地支持四皇子胤禛,並一路扶持胤禛登基。因此,他也獲得了雍正的信任。皇室的權利鬥爭始終是在內部產生的,在擁護皇四子胤禛登上大典後,允禮非常清醒地避開了權力中心,一直稱病不問政治。而這種行為深得雍正的心意,這樣,允禮雖然並不過多地掌握權力,但在官路上卻一直加官晉爵,深蒙皇恩,最終位列親王。雍正皇帝在臨終的詔書中對果親王允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實心為國”。允禮一生,可謂忠誠正直,才識兼備。乾隆皇帝即位後,允禮繼續輔佐,也被乾隆皇帝予以重任,不僅總理宗人府事務,還主管刑部事宜。1738年,允禮病逝,享年僅41歲。

二、歷史背景

西藏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自唐以來,與中原關係時好時壞,但她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通,骨肉相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代自建立後,就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鞏固邊疆防務。在對等西藏問題上多利用政治干預與優禮、尊崇藏傳佛教並舉的策略,除設駐藏大臣、增加西藏駐軍等一系列行政手段外,帝王多優禮佛教。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康熙在位時,考慮到西藏作為邊疆屏障的重要地位,以及西藏地區的動盪不安,最終為防止叛亂,康熙帝派重兵平叛準噶爾部,並護送六世達賴喇嘛至拉薩坐床。同時,又將兵營駐紮在西藏,以保證邊疆安寧。

雍正時期,逐漸撤回西藏的駐守將士,只在軍政機要的關鍵路卡駐軍把守。但駐軍的減少還是引起了西藏軍政的不穩,使得準葛爾舊部重新積攢兵力,甚至與西藏執政官之間產生摩擦。這種摩擦爭端直接導致執政官被殺,準葛爾舊部叛亂由此而起。面對此種境地,雍正帝一方面緊急派兵前往平叛,另一方面也派兵護送達賴喇嘛七世安全轉移至裡唐,又在該城東北處仿造拉薩大昭寺建了一座惠遠廟,延請七世達賴喇嘛入廟。經過清軍與準葛爾部的幾次交鋒,最終準葛爾部向清朝政府求和。

準葛爾叛亂再次平定後,雍正帝派人護送達賴喇嘛回藏坐床。同時,為表示達賴喇嘛七世的尊貴,雍正帝特派果親王允禮入藏與七世相交。在歷史上,果親王允禮與達賴喇嘛的這次會見,既是推動西藏與中原政治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清朝治理西藏,加強與西藏交流的一個重要事件。

期間,允禮撰有《西藏日記》,全程記錄了所經各地的風貌,記事翔實,用詞典雅,乃上乘之作。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三、《西藏日記》內容概述

現行的《西藏日記》,主要由果親王允禮撰寫,吳培豐先生篩選刪減後形成的。《西藏日記》的內容始於雍正十二年,果親王允禮在前往西藏拉薩與達賴喇嘛七世會面途中,因遍歷祖國名山大川,見識了無邊美景,故而有感而作。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吳培豐先生為突出《西藏日記》的主題,將其中內容進行刪減篩選,留下了由四川進藏往返的內容,使果親王在西藏的見聞心得更加凸顯出來。

果親王允禮創作的《西藏日記》,是人們瞭解清朝時期西藏地區地理景色、人文風俗、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被學界普遍認定為是有關於西藏最早的通史類書目,其中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全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歷史價值。

全文共三十六篇,除地理、歷史、民俗等方面,還有很多內容與佛教相關。果親王允禮在西藏除與達賴喇嘛七世會面交流外,也對當地的駐軍營寨進行了視察,這在其文中多有體現,由此也展現出果親王對清朝政府的歌頌及其不凡的政治才能。

四、《西藏日記》的文學特點

果親王允禮,作為清朝皇室的重要成員,他無心政治,一生醉心於文學詩詞。在世四十一年間,創作大量文學作品。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也能夠將社會政治功能與文學審美情趣相結合。在西藏的見聞,不僅使他增強了民族之間的理解與交流,還推動著他積極帶動身邊的滿族皇室與藏族同胞進行交往。

《西藏日記》涉及的內容多樣,其寫作風格、體裁形式各異,寄情山水而感情細膩。作品內容上,展現了地理、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多個方面。

《西藏日記》考山川源委、志風景異同,皆娓娓道來,描述的景美,行文亦優美。同時期的鎮邊大將與駐藏大臣們也有類似的入藏作品,他們共同拓展了清代遊記及詩的範疇,將西藏的山川風物引入作品,豐富了清代文學多樣化的內容。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西藏日記》詳細描述所經地的地理風貌和民土風情,並結合典籍和實地考察,考證山川原委。如出京之日,即考盧溝橋下之桑乾河:“本名渾河,亦曰黑水,俗稱小黃河。色黃濁而流勁駛。發源山西渾源州,從靜海縣直沽入海。”所考河流,尤重古今名字變遷、俗名稱謂以及發源地和流經路線。所引文獻,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為多,大概按其體例,考察山川原委,系以人文景觀。又如十月十三日,考真定(又作正定)滹沱河:“滹沱河,北魏謂之清寧河,自山西繁峙導源,下流至直沽入海。按,《周禮》‘幷州其川滹沱’,朱子謂‘禹貢恆衛,既從之’,衛即滹沱。《水經》無滹沱專篇,散見於易、滱、巨、馬諸水中。今滹沱南注,非復昔日經流。舊志以雷塘溝之合滹沱者為古衛水,明楊慎又指九河之徒駭為滹沱。大約水道變遷,後人多懸揣傅會耳。”此以古今水系變遷考河流古今名實,引經據典,言簡意賅。允禮對華山亦有詳細描述,往返皆登西嶽,可見其愛山水之情。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沿途亦有對當地物產和民俗的描述,如十一月二十日描述陝西褒城地區:“自褒以西,柑橘甚賤,民多稻田,服用水牛。”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川,補記川陝民土差異:“陝地土厚水深,民多厚重質直,易以從教其未直,唯省治略昂。自鳳翔以西,接近川省,市價俱平,歲收豐稔。”十一月三十日,宿綿州,記其地“產水蘿葡,脆美如梨”。十二月十五日,至四川清溪縣,稱“黎地產椒最辛烈。又諺曰‘黎多風,雅多雨’。”黎為黎州,雅為雅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達目的地四川泰寧,描述其地風土民情:“山皆平坦,童童無草木,皆沮洳黑墳,不宜耕種。三百里內,田廬絕跡,間有碉樓小竇。番民皆蓬首垢面,無復人形。除塘兵之外,鮮有華人往來。”這些史料,對於研究和了解當地民土風情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西藏日記》又多介紹建築文物,稽考名物制度,搜尋歷史典故,輔以古人所作詩詞文賦。因為經過之地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山西和陝西,所以掌故尤多,允禮也是信手拈來,對很多歷史人物故事如數家珍。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西藏日記》對詩文的徵引,也十分廣博。如十月初六引蘇軾詩考桑乾河,二十一日引李商隱詩考冷泉關;十一月初四引白居易詩考敷水驛,十五日引蘇軾詩考石陲鋪,二十二日引武元衡詩考青陽驛、引杜甫詩考龍門閣,二十三日引岑參詩考七盤關,二十四日引李商隱詩宿朝天鎮有感,二十五日引杜甫詩考桔栢渡,又引柳宗元、白居易二記進行比擬;十二月初四引杜甫詩考其草堂;三月初五引宋文同詩頌嘉陵江,十三日引杜甫詩言冬青樹,十六日引歐陽詹《棧閣銘》述棧道之險,又引蘇軾詩記雞爪峰和虢國故城,十七日引蘇軾詩狀秦穆公之墓;四月十七日引韓愈詩表壽陽驛,等等。此外,允禮還大量引用《詩經》《國語》《左傳》《戰國策》《華陽國志》《太平御覽》《通典》《水經注》以及二十二史、各地方誌等古籍,足見其深厚的文史功夫和篤實的學術態度。

《西藏日記》以敘事和考證為主,但允禮的文筆十分也清新優美。如十一月十三日過陝西寶雞邸店鎮,繪其山水之威嚴:“西北有瀑布,三泉遙望陳倉諸峰,與終南太白綿亙羅立,雪影暗颭,寒颸颯襟。”十五日過大散關,抒發英雄過往的氣概和蒼莽:“英風勁烈,山谷爭雄,今遺營殘壘,唯寒鴉數點出沒耳。”二十二日過四川五丁關峽,有感而發:“兩山夾道,曲折如巷,石壁千尋,松柏交映。水從峽中噴薄而出,潀潀馬蹄間,獰石森羅,奇險萬狀。”三十日宿綿州西關,愜意抒情:“多平山小溪,板橋茅舍,麥苗芊眠,豆藿彌望,行者有去險就夷之樂。”十二月初八宿邛州,描寫道:“自成都迤西而來,瓜疇芋區,野花匼匝。水磑山碓之屬,旋轉波中,竹高八九丈,林中谷谷鳩鳴,童稚赤足嬉遊。餘憑軒寄眺,亦忘其為冬序矣。”其詩情畫意,於此中可見一斑。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允禮作為果親王,在宮廷劇《甄嬛傳》中被描述成才華橫溢的形象,雖與史實有出入,但從《西藏日記》可以看出,其通文史、工書法、善詩詞、好遊歷的性格,卻是十分明顯。據《西藏日記》記載,在返程途中,允禮曾多次題寫牌匾,展示了其書法功力。

此外,允禮一生篤信佛教,蒐集整理了很多佛經,其中藏傳佛教寧瑪派伏藏經居多。允禮組織眾譯師並親自參與把這些伏藏經譯成蒙文,對蒙古佛教文化作出了貢獻。

總結

果親王允禮的《西藏日記》是其一生之中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其作為西藏最早期的通志類文獻,是人們瞭解西藏地區地理環境、民俗文化、軍事政治及佛教思想的重要資料。《西藏日記》兼具歷史真實性、文學性和政治性,既讚頌了西藏的風俗文化,也表達了對清朝皇室的讚揚。通過這部代表性的著作,推動了西藏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增進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西藏日記》|《甄嬛傳》裡的果親王之西藏見聞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