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總是不順,總是半途而廢?是你的起心動念一開始就錯了

將欲取之,必固予之。這是《道德經》裡的一句話。

個人覺得,它可能是把一件事情做成最為重要的心法(說是規律、原則也行)。

把這句話琢磨透了用好了,無論在生活的哪個方面,都會無往不利、受用一生。

要點是:

1、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是不是自己確確實實想要的。

2、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3、經常思考自己應該付出些什麼,應該怎麼付出。



前幾天剛好在給銷售團隊做培訓,就以銷售為例來聊一下。

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喬.吉拉德說過一句話:一切從你想要得到什麼開始。做銷售要業績,要高收入,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就是“將欲”。這種慾望有多強烈、多堅定、多正確,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史記》裡有兩段很有意思的話,項羽和劉邦兩人同樣看到始皇帝出巡的盛況,兩人的慾望之火熊熊燃起: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彼可取而代也。”霸氣、雄心展露無遺,也包含了對始皇帝的輕視。

而“大丈夫當如此也!”更有志向、胸懷、氣度,也是對始皇帝的崇敬與肯定。

事後諸葛地說,兩人的結局從起點就能一窺端倪。



下一步是怎麼“取之”,大多數曾經做過銷售的人就在這一步被篩掉了。因為他們或者不明白,或者雖然明白但是做不好“必固予之”。

很多人在銷售的時候,想得的是能見一個客戶成一個單,想的是這個單能賺多少,而不是“必固”予之。

思想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稍有挫折就只會增加他們的挫敗感,磨滅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否定自己在從事銷售這件事上的可能性。最終,他們會親手斬斷一條他們本可以走的很好的路。

更可怕的是,關注在自身的心法在先天上本就存在不足,加上有了這樣的經歷,未來他們在走其它路的時候,同樣容易心理性的陽痿早洩,沒有物理藥物可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確定你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對某類用戶提供什麼價值?這種價值有多大?是不是能遠遠超出你從用戶那裡能得到的收益?相比同類產品是不是至少能在某個方面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價值?

如果這些問題都是肯定的,那麼即使某一單沒有成功,那也是用戶的損失更大,你應該為他感到遺憾。

而對你來說,只是說明你在“予”的角度、時機、方法等判斷和實施上經驗不足而已,再不會對你的信心和心態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因為你知道,經驗不足的問題,那些理解價值、價值角度、提供時機、展現方法等等方面的工作,是能夠通過在實戰中持續的進行“思考 - 實踐 - 總結”循環操作完全掌握的。

然後,在面對一個用戶時,你就能分析出,哪個角度可能會是他最薄弱、最容易突破的。你就可以用最適當的方法,用最篤定的信心和語氣,用最有吸引力和煽動性的語言把這種價值有效地傳遞給客戶。

當你傳遞到位了,扎進了客戶痛的、癢的,爽的,那麼一個單就成了。

你不會再那麼輕易地對自己說:“我不適合作銷售”。你只會說,我“予之”的功力不到。(最多,你可以說“我做不了一個頂尖的銷售。”畢竟任何一件事要做到頂尖的水準,確實是需要天份的。)

這就是“必固予之”。

最簡單形象的理解就是釣魚。給魚提供最勾引它的餌,給它最恰當的緊、松的力,就是釣魚的核心心法。

做事情總是不順,總是半途而廢?是你的起心動念一開始就錯了

在明確了“必固予之”這個心法後,要解決的就是“予什麼?怎麼予?”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很微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時候,“不予”反而是“予”,“予”可能會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如那些“你是個好人”的悲摧舔狗。



灌水:

在《三十六計》中的以下計謀: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笑裡藏刀,李代桃僵,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混水摸魚,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癲,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

如果能以“將欲取之,必固予之。”的思路去思考一下,會是另外一種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