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運動,強迫英國人進城


圈地運動,強迫英國人進城

圈地運動是英國新興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大規模侵佔農民土地的活動,強迫農民與土地分離,然後土地與資本結合,建立資本主義農場。

15世紀末期,隨著新航海路線的開闢,世界經商路線從地中海沿岸轉移至大西洋沿岸,大英帝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大大發展,羊毛出口和毛紡織業興旺發達,養殖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於是新貴族通過暴力手段,把農民的土地收走,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和大農場,建設大規模養殖業。

在大英帝國東南部農村首先出現圈佔土地運動,工商業發達的南部地區,可以生產出價格高昂的羊毛,新貴族可以在圈地運動中獲取暴利。最初新貴族只圈佔公有土地,後來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以及擁有所有權的農民土地。此後,一些新興資產階級也加入圈地行列,共同瓜分利潤,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變得流離失所。很多人進城謀生,英國城市人口劇增,一部分農民進入工廠,被迫出賣勞動力,使英國工業得到發展。另一部分農民流落街頭,成為遠走他鄉的無產者。

新貴族依靠政府背景,強迫窮人服從圈地法案,農民被迫出賣土地。失去了生存保障,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窮人,只能靠出賣自身勞動力才得以生存。社會上出現了“ 羊吃人”的場景,什麼是羊吃人呢?出自於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著作《烏托邦》(1516),其中的一部分文段:“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蠻橫,甚至要把人吃掉……”。

農民被迫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又沒有一技之長,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不少人因此餓死街頭,這就是英國資本主義血腥發家史上的圈地運動。

其實英國農民還不願意進城,在農村有糧有錢,工作時間自定,田園生活悠閒自得。再加上養殖綿羊產業升值,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農民還可以從養殖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其生活質量不比城市差。而進城以後,廣大英國農民沒有一技之長,只能成為僱傭工人流入城市,在工廠幹苦力活為生,日日夜夜加班加點的勞動,高強度的工作透支身體,還要被工頭劈頭蓋面的臭罵。在那個年代沒勞動法,工作休假以及工作時間,全憑老闆一人說了算。

大英帝國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對食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於是新貴族加大力度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於是第二階段的圈地運動開始了,新貴族將大農場生產出來的食物販賣進城市,以此賺取第二筆利潤,並且給國家提供鉅額稅收,獲得大英帝國統治階級的認可,於是資產階級制定了大量的立法公開支持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據不完全統計,新貴族通過圈地運動,侵佔了600萬英畝的土地。18世紀,英國通過《公有地圍圈法》,引起了新貴族圈地狂潮,出現了更大規模強行奪走土地,僅僅1801年至1831年,就侵佔了350萬英畝公有地,英國農民卻未得到過一塊錢的補償。

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破壞了家庭手工業,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發展,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

19世紀初,英國自耕農民大量減少,幾近消失殆盡,馬克思曾說:“英國處理各種傳統的農業關係,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了。”而圈地運動對廣大農民而言,卻是一場大災難,大量英國農民的土地被新貴族用暴力手段奪取,變得傾家蕩產,看不見破曉的黎明曙光。總而言之,圈地運動以損害廣大英國農民的利益為前提,擴大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同時也為大英帝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大量廉價的僱傭勞動工人,以及廣闊的國內市場。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應當充分肯定其積極作用。

19世紀中,英國的圈地運動逐漸走向尾聲,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基本結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進而很快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