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冷鏈成本過高?關鍵在於市場的升級

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規模已達2386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可達到4700億元,年複合增速將超過20% 。

速凍食品市場規模將超過1200億元、增長率最快的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4000億-5000億元。因此,我們生鮮行業還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與此相對應的,2017年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總額僅佔全國物流總額的1.58%,從冷庫、冷藏車數量佔全部物流倉、貨運車的比例來看,和歐美等冷鏈物流產業發達國家,果蔬、肉類、乳品等冷鏈流通率均在90%以上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也不乏觀點認為:當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難以滿足生鮮電商需求,中國的冷鏈市場需要一個強大的整合戰略和技術改進。

困擾生鮮市場最大的痛點就是生鮮冷鏈物流居高不下的成本問題,冷鏈物流能力直接決定了後端生鮮電商的用戶體驗、成本控制甚至採購議價能力。從冷鏈物流的產業鏈條來看,高成本主要體現在中下游的冷鏈倉儲和流通環節。

冷庫建設成本高、冷藏車等冷鏈設備的投入大,且冷鏈技術要求較高,如此一來,物流成本就大大增加了。此外,一旦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提高,對於生鮮電商企業而言,又是難以承受之重。

從冷鏈物流的全流程來看,冷庫投資在冷鏈物流市場投入的佔比中最高。作為冷鏈物流的基礎,冷庫也是全程冷鏈環節中的基礎設施,在倉儲、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鮮產品具有易腐、保存週期短的特點,尤其是農產品需要的氣調庫,成本投入動輒上千萬元,這對於很多企業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

然而這些限制並不影響我國生鮮冷鏈市場的不斷擴大。國家於2017年密集發佈一系列政策,以加快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及發展,促進農副產品流通等。

傳統的物流企業、電商、冷鏈物流巨頭藉機積極佈局冷鏈物流,冷鏈物流產業的投融資也隨之呈現高速增長趨勢。

在生鮮行業有一句話叫:“得生鮮冷鏈者得天下”。冷鏈,是生鮮電商的標配,想真正在生鮮電商領域建立核心優勢還是在於冷鏈物流體系的搭建,它是決定未來生鮮電商勝負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冷鏈物流行業的前景一片大好,入局國內冷鏈物流行業的玩家日漸增多,並展開了不同的降本路徑的探索。

成熟冷鏈物流涵蓋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而整個流程是對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過程都進行冷鏈處理,具體來看可以劃分為為四個不同的技術階段。

一是源頭採用真空預冷技術和冰溫預冷技術;

二是在貯藏階段採用自動冷庫技術;

三是冷藏運輸採用冷藏車、鐵路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

四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虛擬果蔬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對農產品鏈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

因此,解除冷鏈物流成本桎梏最好的切入路徑有三點。

其一,鼓勵產地冷庫建設,政府、冷鏈物流企業以及經銷商應該共同加大對產地冷庫建設的投入。

其二,冷鏈物流對全程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在車輛、冷庫、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投入資金大,因此對冷鏈物流配送車輛在各收費站給予免費或優惠通行的待遇,也可以減少企業成本負擔。

其三,目前,大中型城市基本都採取了限制貨運車輛進城的交通管制措施,在限制通行區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大型城市物流配送車輛無法有效保障冷鏈配送運行,這就需要生產出適應城市配送需求特點的節能、輕型、小型冷藏車,這是解決配送限制、食品品質的重要保證。

綜上三點,只要有了完備的冷鏈物流體系,市場將會迎來升級轉變,生鮮領域的冷鏈物流成本其實並不高。

在生鮮行業發展前行下,冷鏈物流市場並不是一個絆腳石,真正限制市場發展的是目前尚未完善的供應鏈網絡。

生鮮冷鏈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價值仍被資本長期所看重,尤其是中國物流和生鮮冷鏈領域的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資本增值機會。生鮮冷鏈市場目前正處於上升通道的投資風口期,這個經過前期野蠻發展的萬億級市場正在迎來信息化、集約化發展的絕佳機遇,正可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本文綜合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