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野川镇激活“四块地”推动乡村振兴纪实

一排排现代化商住小楼,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大棚,一棵棵花开正艳的梨树、杏树……走进高平市野川镇,能够时时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镇区梧丰小区是野川镇圪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安晚才家住在6号楼,家中煤气、暖气、自来水一应俱全。“住上单元楼,镇上能就业,环境如花园……村民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安晚才感慨地说。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该镇实施的“四块地”改革,通过盘活林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推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野川镇先后成立了10余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圪台红种养合作社、沟南村泽源种植合作社和丰田农业种植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5000多亩,种植小杂粮以及中药材、油菜、油葵、旱瓜等,经济效益较上年提高了30%。唐家山村针对村民外出增多、土地撂荒严重的情况,成立了鑫润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200余亩种植“玉露香”梨,同时发展林下红薯种植,经济效益可观,比传统种植收益增加了60%。

森林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野川镇集体林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圪台山,自然风光秀美、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山体落差大,是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天然好去处。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镇党委政府精心打造了多个山地自行车赛道及观光骑游圈,建成了不同级别的山地骑行赛道。

在盘活农村宅基地方面,野川镇同样下足了很大功夫。针对参差不齐、乱搭乱建、狭窄拥堵的北大街,镇区大野川村进行了彻底改造,建起了6层商住楼,并通过一比一置换的方式,使村民们不仅拥有了街面房,还分到了单元房;同时村两委还将剩余的房屋对外出售,增加村集体收入。

圪台村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10个自然村各具特色,但随着时代变迁,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小山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面貌,镇里对圪台村的10个自然庄实施整体搬迁,并根据各自然村不同的景观特点,规划建设民食民宿、人民公社、文化艺术、绿色时尚运动、养生、田园、抗战等文化主题村,分别再现不同风格的生活场景及乡愁功能,真正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目前,该镇根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镇区大野川村,完成了圪台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沟南、李庄、大西社圪套自然村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整村搬迁安置区建设,同时对整村搬迁后的房屋全部进行了拆除,为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储备建设用地。

“四块地”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农民本身。目前,镇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原有的旧房屋全部进行了拆除改造,一些老旧村庄变身旅游景点,1908名村民喜迁新居,镇区人口也由原先的4000余人发展到近万人,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在韩家庄村果树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梨树修剪枝丫,为金秋的丰收打好基础。据介绍,该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80多亩的杏、桃、苹果、桑葚等水果,尤其是“玉露香”梨,更是受到周边群众的喜爱,每年收获季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仅此一项收入就达30万元。同时,村里多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的农家乐,也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骑游线路沿着云雾缭绕的圪台山、正松山顺势而行,风光美不胜收。”一位骑手在参加完野川镇第三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后深有感触地说。镇党委书记冯秀梅介绍,连续举办的三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和我省距离最长的越野跑挑战赛,吸引了国内外一流选手参加,极大地提高了野川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农家乐的兴起和休闲旅游、果品采摘的发展,推动了农民增收,为打造“运动小镇”奠定了基础。

家乡的喜人变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归家园。32岁的牛俊杰是野川镇圪台村人,看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他回乡自主创业,承包了200亩老黄梨果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争让更多的村民从黄梨产业中受益。”牛俊杰说。(本报记者 王婷婷 田野 赵玉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