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四招,幫孩子度過九大敏感期

前幾天在姑姑家做客,四歲可愛的小侄女坐在爸爸身上,摟著自己的爸爸,害羞地說:“媽媽,我要跟爸爸結婚。”

姑姑立馬笑著說:“哎呦,歡歡不害羞喲,居然要和爸爸結婚。”

小姑娘臉紅得直往爸爸懷裡鑽,直嚷嚷:“我就要,奶奶我不管,爸爸就是我的。”

姑姑繼續調侃她:“那媽媽怎麼辦?爸爸是媽媽的老公呀!”

小姑娘看著大人們都在笑話自己,頓時就掉眼淚了,委屈地哇哇大哭。

原本大人眼裡的一個小笑話,就因為孩子的大哭,讓大家手足無措。如果以後我的孩子說這樣的話,那我該怎麼回答呀?

小孩子想要和父母結婚,這樣的想法正常嗎?父母要如何引導才能不傷害到孩子?

我看了《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才知道原來這是孩子進入了“婚姻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是留美早教專家李芷怡針對0到6歲兒童,全面、深入解讀兒童敏感期的原創實踐教育書,以大量真實案例破解孩子內心的秘密,解析那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各個敏感期,讓孩子在真正的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

簡單四招,幫孩子度過九大敏感期

什麼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到6歲期間的某些階段,會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從而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學習,以滿足成長的需要。

通俗來講,就是孩子可以在敏感期裡,可以通過學習,輕鬆地獲取各種能力。

敏感期有哪些?

按照蒙臺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敏感期大體上可以分為九種,分別為:

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規範的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我們要怎麼做呢?接下來就從口腔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和婚姻敏感期三個敏感期來看一下,我們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現的。

一、寶寶愛吃手,到底要不要糾正

我家寶寶在剛滿兩個月的時候開始吃手,每次吃手都能弄得滿臉、滿手的口水。婆婆一度擔心寶寶在吃手的過程中會吃進去髒東西,導致生病。老人家說有小孩吃手導致牙齒長歪,甚至手都吃變形。聽到這些,我非常擔心,寶寶吃手是個不好的習慣嗎?要怎麼去糾正呢?

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吃手,預示著口腔敏感期的到來,口腔敏感區一般出現在0到2歲半。孩子的嘴巴除了吃奶,還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過嘴巴,孩子可以獲得味覺和觸覺。

如果孩子在一歲前,口腔沒有得到滿足,之後就會亂吃東西,貪吃,甚至喜歡咬人。

家長應該怎麼辦:

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父母不要打擾,而要給孩子提供安全的探索工具,讓他們在增加對世界的認識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只有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得到滿足,那麼這些習慣就會消失,同時口腔也得到了鍛鍊,積累了認知經驗,發展自我能力。

二、小朋友愛亂丟東西,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陪著表弟的女兒玩積木,正當我認真搭建的時候,小姑娘突然擺擺手,大喊:“姑姑,不是這樣的,你錯啦。”沒等我反應過來,她就把我搭好的積木全部推倒,然後抓了一把積木扔得遠遠的。沒有辦法,我只好讓小姑娘一步一步地教我搭積木,搭好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同一層積木只能用相同的顏色呀。

原來小姑娘進入了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一般發生在2歲半到三歲,在她心裡同一層積木只能用同一種顏色,否則就是錯的,必須推倒重新搭。

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小姑娘,還要求家人的牙杯必須是按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寶寶這樣的順序擺放,否則就得大鬧一陣。、

家長應該怎麼辦:

這是孩子成長的方式,父母必須問清原因,然後儘可能地按照他的意思來做。同時,父母也要創造有序的生活環境,讓孩子不因外界秩序感到不安,從而建立真正的秩序感,順利度過敏感期。

三,女兒要和自己爸爸結婚,怎麼辦?

就像我提到的,小姑娘要和自己的爸爸結婚,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婚姻敏感期,這一般發生在4歲到5歲。兒童進入婚姻敏感期,這和成年人之間的愛情有本質的區別,童年的愛情是沒有性衝動的,是孩子體驗相愛的一個步驟,這是他們通過玩過家家遊戲來體驗婚姻和家庭生活。

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真的對某個同伴表現出愛戀,父母應該理解並尊重,讓孩子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孩子,阻礙孩子在婚姻敏感期的發展。

簡單四招,幫孩子度過九大敏感期

應對敏感期,家長應遵循什麼原則

給孩子最大限度的愛和自由

父母給孩子最大限度的愛和自由,首先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給孩子鼓勵和幫助。很多父母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藉口,要求孩子按照設定的方式生活。愛和自由,不代表縱容好溺愛。只有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父母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長

孩子的敏感期從來都是無法預測,稍早或者稍晚都是正常的,說話晚的小孩不比說話早的聰明,父母不必過於心急和焦慮,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因為他們會用自己的節奏去掌握技能。

觀察孩子的言行,抓住從不守時而來的敏感期

有多少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有真正的去觀察過孩子的言行?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時,首當其衝就是批評、責怪孩子。這些看似不當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進入了奇妙的敏感期,千萬不能因為家長的疏於觀察,導致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家長抓住了這個不守時的敏感期,讓孩子自由發展,心靈得到滿足,健康成長。

不干涉,但要提供學習條件

當我們說讓孩子在敏感期“順其自然”,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在不干涉的前提下,提供學習的條件。不能因為行為的“不當”,把孩子困在“無菌室”保護起來。父母要做的就是給敏感期的孩子提供學習的環境,讓孩子盡情探索世界。

李芷怡老師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告訴我們,敏感期影響孩子的一生髮展,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敏感期,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在敏感期努力發展自己,盡情的去認識世界,探索未知。

簡單四招,幫孩子度過九大敏感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