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學習歷史,以古人智慧解析現代職場。

小時候讀《三國》,最喜愛劉備,劉備出身貧苦,以販賣草鞋和編織草蓆為生,無權無勢無人脈,武功智謀均非上乘。比不了曹操、孫權出場即自戴主角光環,劉備唯一倚仗的只是一個皇叔身份,卻從小立下大志,通過努力,最終成就霸業。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惑:工作上很努力,沒有任何毛病,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總能圓滿地完成,卻總得不到賞識。於是,有的人歸咎於老闆不會識人,有的人歸咎於老闆任人唯親……卻很少從自身上找問題。

其實,問題恰恰出現在圓滿完成老闆交辦的任務上,這就相當於一直沒有任何突破,只是機械執行老闆的命令,只會正確的做事,實現的只是自己最低的價值。

要打破這種職場困局,可以從劉備身上找答案,給自己明確一個清晰的終極目標,即學會怎樣去“做正確的事”。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01.大多數只是在“正確的做事”。

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人就是打醬油的,各國之間征戰,士兵們只是服從上級的命令,讓衝鋒就衝鋒,讓撤退就撤退,行軍打仗就是為了能吃上飯、穿上衣,沒有自己更高的追求目標。

在職場上發展不利,未必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選擇了並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我擅長什麼?我適合做什麼?因此無法對自己進行目標定位,更無法體會到成功後那種成就感、滿足感。

現實中,出於謀生的壓力,很多人不得不從事著自己不感興趣的事上,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

沒有興趣就很難有出色的表現,大多是被動地完成任務,不知道未來的目標是什麼,隨著競爭的加劇會感覺越來越後勁不足,越來越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則意味著只能最大程度地完成老闆交辦任務,屬於典型的按照要求“正確的做事”。

“正確的做事”的主要表現:滿足於完成工作,準點上下班,月底領工資,相當於賺取計時工資。這是目前很多人的工作狀態,簡單地停留在做好本職工作,執行老闆命令。認為工資就這麼多,我做的工作對得起工資,至於多幹,不好意思,沒發我那麼多工資,憑什麼?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02.什麼才是“做正確的事”。

劉備自小胸懷大志,他家有一顆大桑樹,形同車蓋,劉備曾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羽葆蓋車乃皇帝專車。此後的一生,直至蜀漢稱帝,劉備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職業,說白了就是用自己的技能,去換取相應的價值。身在職場,就應該知道:自己擅長什麼?適合做什麼職業?並給自己的職業選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才會有前進方向,才會善用自己的資源,獲得更長久的發展,這才是“做正確的事”。

“做正確的事”的主要表現:幹事有想法,思想有深度、做事有思路,常能作出準確預判,做出正確決定。這部分人,或者把職業相關的一些技能練成高手,已經脫離本職工作這個範圍,不管在哪都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或者是擁有極強的預判能力和超常的洞察力,能找準方向和目標,成為一個團隊核心人物。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03.兩者之間的關係。

劉備“三讓徐州”的故事盡人皆知,此前,劉備毫不猶豫解救被黃巾軍圍困的孔融,而後又隨同孔融為鎮守徐州被曹操攻擊的陶謙。陶謙知道自己根本守不住徐州,為此三次相讓於劉備,最後無奈之下劉備“勉強”應允,算是有了個地盤。

“孔融讓梨”天下聞名,孔融乃天下名士,解救孔融為劉備搏取了巨大的名聲;陶謙年老,解救陶謙為日後佔據徐州搏取了先機;三讓徐州,為劉備賺足了仁義忠厚之名。

後世看來,劉備所做這一切,都是有一定的目的,而且事實上劉備也達到了當時的目的,使仁義之名傳遍天下。如果按當時的正確選擇,劉備尚無任何基礎,根本不具備解困的實力,但劉備偏偏做出相反的決定,可以說是搏到了極大的回報。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做正確的事情往往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做正確的事”強調的是效能,其結果是確保我們是在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方法,指的是做事的方法是正確的,而無須去關注事情本身的對錯。

只有正確的方法而沒有方向,只能是南轅北轍,越走越偏,越努力可能錯的越離譜。在效率與效能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應著眼於效能,然後再設法提高效率。

在職場中,領導交給你工作,總會留有一些希望得到驚喜。如果每交給你一項任務,你都是“正確的做事”,就如同只是簡單地完成所要求的工作,沒有任何創新和突破,那怎麼可能脫穎而出?

而“做正確的事”,就是要善於抓住領導交給你的每一次機會,創造一些令領導意想不到的突破,不斷地給領導更多的能力展示,才有機會承擔更重要的工作。

比如領導讓你做一個工作計劃,你不僅要完美做好計劃,還要加入自己的調查、規劃、預判等。這樣一來,就等於告訴領導,自己不僅會做簡單的計劃,還能做好其他更多的工作。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03.怎樣才是“做正確的事”。

觀三國,劉備近中年登場,不管是顛簸流離也好,寄人籬下也好,始終不曾偏離自己的目標,撐得住困境,受得了失敗,一直不失其志,堅持不懈,終成一方霸主。

麥肯錫資深諮詢顧問奧姆威爾·格林紹說,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就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這是一條對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告誡,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一時還弄不清楚正確的事時,最好的辦法是先停下,認真思索怎樣才是“做正確的事”。

第一,給自己劃定一個職業方向。

劉備自下大志後,在十五歲時外出行學,與劉德然、公孫瓚一起拜盧植為師。劉備不怎麼愛讀書,不愛說話,能善待人,喜歡結交豪傑。劉德然的父親常常資助劉備,說劉備不是平常人,日後必成大器。實際上,劉備已經開始了實現終極目標的起步,所以表現異於常人,當地豪俠都爭著依附劉備,又得到了更多人的資助,結交到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不凡一生奠定了良好起點。

職場中,我們應對自己進行認真思考,想象一下20年、30年以後,我們要做的到底是什麼。一定要明確自己將來要達到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自己擅長,並且有著濃厚的興趣的。只有擅長,才能做出突出成就;只有濃厚的興趣,才會不斷地對這件事投入全部的精力。

如果實在選不好自己的目標,可借鑑一下巴菲特的一個辦法:寫下25個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認真思考這25個目標中哪5個是重要的目標,把這5個目標畫一個圈,這個圈就是你的努力方向,5個目標必須都是圍繞著最終定位,必須全力以赴。圈外的,不要浪費任何時間和精力。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第二,明確最具價值的目標。

著名的赤壁之戰以後,劉備佔據了荊州,才算站穩了腳跟,這是極具重大意義的一步。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這裡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在民間也有“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後語。事實上,當時荊州分為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赤壁之戰後,曹操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得了南郡,劉備擁有其餘部分。所謂的借荊州,指的是孫權出於戰略目的,將南郡借給劉備,目的是為了讓劉備面對曹操的壓力。而劉備正是籍此佔據荊州的有利機會,奠定了稱帝的重要基礎。

在已經確定了5個最重要的目標的基礎上,如何選取最具有價值的選項呢?可以試用一下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的在《決斷力》一書中,提出的WRAP流程法:

第一步是看看自己有哪些選項(剛才已經確立了5個最重要的選項,此步驟可以省略)。

第二步是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可以把這5個選項直接放在實踐中檢驗一下,用親身體會去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第三步是做出選擇前,要留出一段時間來考慮。(有個特別好的旁觀技術,叫“10/10/10法則”,就是從三個時間尺度去考慮問題:10分鐘後、10個月後、10年後,你將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第四步是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也就是做好出錯的準備。凡事沒有百分之百成功,做事要避免自信,要留有後路。

總結為四句話就是:智計百出——實事求是——深謀遠慮——未雨綢繆。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第三,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

劉備的轉折點是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隆中對》的“三分天下”,繪就了劉備成就霸業的總體計劃。諸葛亮因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之言,自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為劉備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上。

明確自己的目標以後,要把目標給予細化,要分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服從於中期目標,中期目標服從於長期目標。

就象蓋高樓一樣,一磚一瓦,建成一個個房間;一個個房間的積累,變成了一層樓;一層層樓的不斷加層,最終建成一棟樓。

短期目標要腳踏實地,不能根基不穩。一個個短期目標的實現,就是在積累經驗,增強信心,成功實現中期目標的過程。短期目標就象一塊塊基石,構成了建成中期目標的牢固根基。

中期目標要科學合理,不能過於理想。如果實現不了,會讓自己喪失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半途而廢。中期目標是一個個里程碑,它由一塊塊基石而來,同時又成為長期目標的一個個基石。

長期目標要切合實際,不能虛無縹緲,它是人生的終極,是自己想要的最後結果,它的實現建立在完成一個個中期目標上。

做計劃的目的,就是自己為終極目標制定一條主線,所有工作都要圍繞主線開展,決不可偏離。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第四,集中精力在最終目標上。

看三國,劉備的目標就是“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為此,他所有的策略和行動,都是奔著這個目標前進,毫不偏離,即使歷經諸多艱險也不曾改變。

我們確定好目標,就是找到了“做正確的事”,要按照重要程度的大小的順序予以排序。對實現目標越有貢獻的事越是重要,越應該優先處理。要學會運籌帷幄,深謀遠慮,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計劃,但決不能輕易改變目標。

“做正確的事”,就是麥肯錫提出的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做重要的事,而不是做急事。要讓這個重要的觀念成為我們的工作習慣,在每開始一項工作時,都必須首先讓自己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是我們最應該花最大精力去重點做的事。

談古論今說職場:成就事業,只會正確的做事不行,更須做正確的事

結語:劉備的終極目標就是“乘坐羽葆蓋車”。為此,劉備先是打造其仁義形象,聚攏人氣,比如救孔融陶謙、三讓徐州等,這是打基礎階段;然後四處飄泊、顛簸奔波,投靠過劉表、袁紹、曹操、呂布、劉璋等多人,一路充滿艱難險阻,直到佔據荊州,才算安穩,這是佔地盤階段;最終總算佔據荊州,經多年打拼,實現“三分天下”之規劃,此為劉備擴勢力階段;雖歷經磨難,卻從未改變其總體計劃,未偏離其終極目標,最終才得以“乘坐羽葆蓋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