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裡,範閒寫一詩力拔頭籌,卻顯得少年老成

《慶餘年》裡,範閒寫一詩力拔頭籌,卻顯得少年老成

根據貓膩的網文改編的熱播劇《慶餘年》裡,作為穿越男一枚,範閒在靖王舉辦的詩會上,可不要太如魚得水。

其實呀,不論他人再怎樣文采斐然,範閒從《唐詩三百首》裡​隨便拿出來一首,都可以分分鐘碾壓。不過,他直接祭出了詩聖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果不其然,此詩一出,便才驚四座。不過在我看來,詩是好詩,就是有點兒殺雞用牛刀的味道。要知道,這首詩可是在格律詩裡的NO.1,說它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一點兒也不為過。

《慶餘年》裡,範閒寫一詩力拔頭籌,卻顯得少年老成

眾所周知,這首詩的作者杜甫,和李白是唐詩的兩大高峰。他們倆,一個是浪漫派,另一個呢,是個寫實派。個性的不同,導致作品風格的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文學成就上的並駕齊驅。不過具體說到唐詩獨創性的最大成就,還是非杜甫莫屬了。

至於原因,還得從格律詩這種唐朝新興,並且逐漸走向成熟的詩歌體例上說起。

這首詩從體裁上來說,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每句詩固定七個字,至於“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每句詩結構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個字的聲調安排是固定的。

這種形式上的不自由,對於李白這樣不拘一格大開大合的詩人來說,自然是一種束縛,他更擅長古體詩的寫作,而杜甫則在這種新興文體裡,精雕細琢,把這種獨創性的藝術潛力推到了極致。

近體詩和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對稱美,簡單來說,就是把詩當成對聯來寫。

唐詩在詩歌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把對稱美探索到了極限,而在這一種探索的道路上,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詩人就是杜甫。

這首《登高》,不僅做到了句與句之間的對仗,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和“不盡長江滾滾來”;甚至每一句之內,不同的詞語和意象也會形成對仗,比如“風急天高猿嘯哀”這一句裡,“風急”對“天高”,和這一句相對的“渚清沙白鳥飛回”裡,“渚清”和“沙白”對仗,一組小對仗組成的單元和另一組小對仗的單元形成更大的一組對仗。

這是隻有古漢語才能達到的形式美,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望塵莫及。所以說,讓這首《登高》來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它是當之無愧的。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範閒胸有成竹,寫下此詩。作為一個後世的靈魂,坐擁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輕輕鬆鬆,只此一首,天下再無詩。

只是,範閒,你一個風華少年郎寫這樣的詩,顯得心境也太老了些吧!老是蒼老,也是老辣。詩為心聲,沒有相當的經歷,很難有相似的感慨。

《慶餘年》裡,範閒寫一詩力拔頭籌,卻顯得少年老成

接下來,讓我們從內容上聊一聊。

這是一首登高詩,向來,武者登高說征服,文人登高愛賦詩。話說,杜甫在晚年流落到了夔(kuí)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奉節,身患肺病,生活困頓。大約在重陽節的那天,他獨自一人登高遠眺,長江沿岸的蕭瑟秋景使其心有觸動。

情盈滿懷,不能自抑,那就寫詩吧。於是,從眼前景寫起,秋風緊,天高遠,四周傳來猿猴的叫聲也被襯托得幾多淒涼,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鳥兒盤旋著飛回……

好一幅蕭瑟的秋景圖!

如果說這是小視野,那麼,隨後的兩句就可以稱為大視野了: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蕭蕭而下,前湧後逐的長江之水滾滾而來。如同一種鏡頭語言,一下讓人的視線從此時此地,拉長拉遠到無窮盡的時間和空間,蒼茫感也隨之而生。

置身於這樣的氣氛之中,詩人不由回顧自己的一生,一年又一年的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即使輾轉萬里,從來都是一個四方漂泊的過客。

多無可奈何,時間就像這東去的流水,無情而逝,忽然間人就老了,到了生命的秋天。年輕時,也曾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如今,多少豪情在時間裡虛擲,老病相加,對著明天,心生的更多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孔子曾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杜甫老梗新用,看是相似,又有不同。同樣站在水邊,如果說,孔子看到的是水無可挽回地“流去”,杜甫看到的卻是水無法抵擋的“奔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昔人論詩,有情語、景語之別,殊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

同樣的流水,前者寄託的是悵惘和無奈,而後者,則有點兒恐懼和悲哀。

也就是說,杜甫看到的是“不盡長江滾滾來”,“奔來”的視角產生巨大的壓迫感,足以使人屏住呼吸。彷彿自己愈發渺小,無所儀仗,眼睜睜看著排空巨浪撲面而來,自己無處可逃。

《慶餘年》裡,範閒寫一詩力拔頭籌,卻顯得少年老成

杜甫一生艱辛,到了鬢髮如霜染的老年,又拖著病體獨自登高。其心境,可想而知。似乎如此,只有酒可以澆愁,但病太重、人太潦倒,連酒也喝不得了。

這些,與範閒的人設,是大大不符的,也是不該體會到的。即使有類似感觸,在旁人看來,也該是詫異,而不是舉座皆驚,紛紛叫好。詩終究不是炫技之用,而是人內心情緒的展露。

劇中,範閒尚可調侃別人,寫作“東望雲天岸,白衣踏霜寒,莫道孤身遠,相送有青山”時有傲氣,卻淪為他人門客,諂媚求存。他人為何卻連質疑的資格,也不曾用到。只能說,主角光環有點兒開大了。

同樣是登高的題材,杜甫在年輕時還有一首詩,完全不同的境界,倒是真正的少年意氣風發了: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END

【作者簡介:青青竹葉青。山高水遠,文字相伴。淺淺文,淡淡情,寫不盡的詩與遠方。你若恰好在,我們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