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胡红梅事件”浅谈当今教育怪象

提起深圳名师胡红梅前几天你可能压根就不认识,但最近几天却突然火了,但火的方式有些丢人,因为作为一个在深圳小有名气的名师却涉嫌抄袭山东以为普通老师的著作,基本就是一字不差的搬运堂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名师为何要去抄袭?以后还会不会有下一个胡红梅呢?

透过“胡红梅事件”浅谈当今教育怪象


想一探究竟我们要先知道名师光环可以给普通老师带来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获得的荣誉里得到一些答案,“儿童阅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感动深圳教育人物”·龙岗区“五一劳动模范”等等。荣誉数不胜数,恐怕普通教师一辈子也无法企及。而这些荣誉都是她名师头衔所带来的,而随着名而来的则是利。她会有自己的工作室,四处走穴演讲,最终名利双收,这也就难怪那么多人对名师趋之若鹜了。

透过“胡红梅事件”浅谈当今教育怪象


其次,如何才能成为名师呢?

过去大师靠学识,所以提起名师人们总会和知识渊博联系在一起。说起名师让我想起我高中时一位数学老师,人长的其貌不扬但语言风趣幽默,虽没有名师光环但却可以把枯燥的数学课讲的富有艺术感,是他让我这个不喜欢数学的孩子第一次觉得那么有趣,我们私下里都称他为“大师”。我想这才应该是大师真正的样子吧。其实现在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学生眼中的名师,他们虽朴实无华但对学生的影响确实巨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名师是靠包装的!讲几节“表演”课拿优质课证。发表论文著作拿证!而有力足够的证件以后就可以申请名师了。从此摇身一变成了教育界的“带头人”然而作为普通教师想发表著作哪有那么容易呢?抄袭就成了最简单直接能拿到证的办法。而胡红梅的失败在于她抄的太简单粗暴,她甚至连序言都不知道改改就一字不差的发表了。而其实还有很多个“胡红梅”因为抄的巧妙依然头顶着名师的光环。头戴皇冠却不能承其重这应该是教育最大怪象之一。

当然我也想为胡红梅们说几句公道话,教育主管部门设立评价制度、树立名师的初衷应该是让这些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缺陷客观上也使得很多老师不得不“不务正业”,教师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但同时教学也是老师生存的手段,为了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就要想办法晋级。但老师要晋级只会教书育人是远远不够的,想晋级要有优质课证书,老师不得不精心准备表演课去争取获得优质课奖项。另外还要写论文,弄课题,发著作,在这种背景之下安心教书育人反倒成了一种奢望。晋级甚至成为名师所带来的收入提升才是最现实的选择。毕竟老师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不是每个老师都是才华横溢的多面手,所以抄袭·造假也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了。从这一点上讲胡红梅是可悲的,而老师也是可悲的,为了适应制度不得不忘却初心!

奇怪的制度扭曲了老师们的价值观,而出现胡红梅事件也只不过是期中一个产物而已。名师本身应该是对学识渊博,教学有道的老师的一种尊称,而这种荣誉应该来自于学生或者家长的口口相传,也就是口碑。而现在却成了一种来自上级的奖励,并且大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名师课程也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作为普通老师我们没少听名师课,但也只是一听了之,因为那样的名师课更多的是表演给老师看的,华而不实的形式对实际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我不否认胡红梅既然是名师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毕竟经历过无数的大场面,在课堂的把控上、在师生互动方面肯定会优于普通老师的。但要说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成绩她真不见得能好过同区域其他普通老师。而现有的教育制度不改变还会有下一个胡红梅的人设崩塌甚至身败名裂!

透过“胡红梅事件”浅谈当今教育怪象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无法承受一次又一次胡红梅这样的乱象,是时候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了。做老师我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忘记我们教书育人的天职。但过分追逐名利反而会让我们忘记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