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吃人狂魔",其詩該不該被後人稱頌?


請大家欣賞兩首詩: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第二首: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很有意境?是不是以前還背過這幾句詩?西風、飛蝶、青帝、桃花,還有那沖天的花香,滿城菊花如鍍了黃金一般,芳香撲鼻,整個長安都沉浸在濃郁的金色花香中,從字面上看來,這是多麼溫馨和睦的一幅畫面,令人不由地讚歎這位妙筆生花的詩人,他一定是一個溫文爾雅,性格溫和的才子吧?

如果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兩首詩更不是表面那麼簡單,其中更是透露著無窮的殺機和野心。

他的作者,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受得人皆唾罵、惡貫滿盈的吃人魔頭——唐末起義農民將領:黃巢

他是個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 ,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


也就是說黃巢在五歲之時就有了想要"黃袍加身""稱霸天下"的野心,從他的詩中透露出的心機令人不寒而慄。而多次不第更是加深了他對朝廷的怨恨。


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他是個

天下又要大亂了!

他是個

其中作戰細節便不再多述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稱帝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黃巢撤出長安,逃入商山

有人或許會奇怪,起義不是很正常嗎?不是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嗎?但,這場起義汙跡斑斑,令人震怒,最重要的是黃巢做了一件喪絕人倫的事——吃人!


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裡,採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


"(黃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人歲無耕,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


黃巢的"舂磨砦"來源於朱粲,將大量的農民百姓活生生地推入巨舂,碾壓成肉糜,與各位將士分而享之,大家想必已經看到了紅白夾雜的腥臭的血漿流遍城池,吃人的惡魔嘴角還沾著血露齒而笑的恐怖場景。

他是個

"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這位革命領袖大規模吃人不吐骨頭的行徑,其野蠻,殘酷,恐怖,駭人聽聞,即使以唯物史觀判斷,也很難再冠以"革命"二字來美化他了。


黃巢軍到底吃了多少人,這個沒有具體的統計。他的軍隊大多是農民與流寇,四處燒殺搶掠。

"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猶憎官吏,得者皆殺之"


《水滸傳》中也有官逼民反,也有吃人(人肉包子),也是一群流寇,雖然是朝廷的毒害,但造反吃人的流寇硬是被塑造成了好漢,這多半與中國的封建文化有關係。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也錄入了一篇《張中丞傳後續》,其中便有張巡在城池被圍糧草將盡時堅決不降,隨後殺妻與僕吃肉的語句,教材中也指出了這一點確實有悖人倫。正如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二字,古時封建思想的陰暗一面荼毒之深。

殘暴的吃人行為的確是反人性的,黃巢揹負著後世萬載留給他的罵名。

但他的詩卻曾常出現在教材中,這倒是和秦檜的書法受到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原因或許便是黃巢的詩或許與"革命"二字沾點邊,有著一點起義的顏色,但仔細推敲,這起義的本色還是"吃人",且不論吃人,把一個皇帝推翻了,再選出另一個皇帝來統治,看不見一點的進步性。或許是他的詩確實有番意境,讀起來是挺朗朗上口的,就詩論詩,也算是有些才,但讀著讀著還是總覺得後背有著一股寒氣……

讀者認為呢?

(本文有部分文字取材於網絡,重點選自李國文《唐末食人考》,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