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好哥們怎麼喝酒吃飯?《曲禮》說上臺階都有講究!


古代好哥們怎麼喝酒吃飯?《曲禮》說上臺階都有講究!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是禮樂社會,君臣、父子、夫婦各為其綱,尊君卑臣,有嚴格的尊卑貴賤,所以禮的制定與實施都具有強烈的等級貴賤之別。

但在講究尊卑貴賤的同時,還是有平等性、對等性原則的,比如賓主敵體。

敵就是爵位相同,能相匹配的人,比如我們現在的好哥們兒之間,地位夠平等。

敵體就是沒有尊卑等級,所以敵禮也即身份對等的人通過各種禮節儀式來表達相互之間的尊敬,從而讓對方感受到被尊敬,以及自己自謙自讓,以己為卑、以人為尊的風度。

不管身份多卑微或地位再高貴,守禮的核心都是"示敬",人們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安分守己,社會才能秩序井然。

以《禮記·曲禮》為例,其開篇即是“毋不敬”。

鄭玄解說:“禮主於敬。”

孫希旦又說:“人之治其身心,莫切乎敬,自不賭不聞,以至於應事接物,無一時一事之可以不主乎此也。”

敵體雙方尊卑相當,同樣要在繁瑣的禮儀儀式的執行中,顯示制禮的核心——“示敬”;在有禮有節地平等交流中,體現個人的德行和教養。

怎麼表現敵體呢?

我們以《曲禮》篇中的賓主敵體為例。

總的來說就是要辭讓,要謙卑,不僅要求彼此相互尊敬,還要雙方都放低自己的身份,要有甘於人下、先人後己的精神。如:

《孟子·公孫丑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曲禮》:“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曲禮》中有很多關於辭與受的禮節規定,如假辭、固辭,應受而辭、應進而卻等等。雖然結果都是一樣,該誰先走誰先走,該誰先說誰先說,但是形式很重要,就好比我們現在故意跟人客氣,雖然有時是表面文章,但大家也沒覺得哪裡不妥,跟古人一比還省事兒多了。

《曲禮》中的敵體之禮,主要是賓主相敵時所行的禮節。雖然地位尊卑對等,但在行禮時也還是有辭讓、謙卑的講究的。

下面試舉三個例子來說明:

1.賓主升階之禮

2.賓主授受之禮

3.賓主進食之禮


古代好哥們怎麼喝酒吃飯?《曲禮》說上臺階都有講究!

1.賓主升階之禮

即誰先上臺階的禮儀。

主人和客人身份平等,要同時上臺階。身份不平等,尊者先上。

(這個禮儀的規定應該是關係到誰先進屋。拾級而上,誰先進到屋內,誰就具有話語權吧。)

但要講辭讓:

進門時,主人說:“請進吧!”

客人則要假裝辭讓,說:“不敢當、不敢當,還是您先進。”

有尊卑之別的時候,主人和客人之間要像這樣推讓三次(有時對先看哪、再看哪都是有要求的),結果都是該誰先上還是誰先上,看中的是這個儀式,在形式中給人受尊敬的感覺。

敵體的時候,雖然“一同升階”,因為也要表示謙遜低調,客人如果要等主人先進到屋內說話,應該要比主人多辭讓一下的,不然客人先進了屋,杵在那也不太好。

2.賓主授受之禮

即客人和主人相互之間送禮物的禮儀。

送禮物時的動作:

比如送別人弓,要注意弦的鬆緊,鬆了弓背向上,緊了則弦向上。右手拿住弓的一頭,左手托住弓背中間的位置,並向對方鞠躬,這樣才算送禮物!

(想想要是送刀,鋒利的刀刃對著別人確實也不好。)

送禮物和接禮物的人都要向彼此鞠躬,腳要併攏,手下垂分別放在大腿兩側,這樣才能表示尊敬。

(原來韓劇女主給歐巴遞情書的標準動作是從這學來的。)

送禮物的地方:

主人和客人之間送禮物,要在屋子的正中間。

儘管在屋子正中間了,有時候也要假裝相迎一下,以表尊敬。

(可見,古人那時還沒有玻璃心這種東西,儘管對方什麼時候相迎,什麼時候不相迎沒個定數,也不會導致“到底要不要送我禮物”的誤會。)

另外,對賓主行禮儀的地方也有規定:

東邊和西邊的臺階是主人和客人行禮的地方。

古時候東西南北每一個方位都有著尊卑等級之分的,是不能隨便坐的。

(還好現在只要不是有領導在,一般人坐哪已經沒那麼講究,不然都打開手機指南針左傾右斜找準方向才入坐,場面也是有點失控的。)


古代好哥們怎麼喝酒吃飯?《曲禮》說上臺階都有講究!

3.賓主進食之禮

即吃飯時的禮儀。

食禮是“禮之初”,農耕社會必然會對食物格外重視,形成嚴格的進食禮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

a. 如鄉飲酒禮:主人敬酒,客人要拜受,然後主人拜送。

拜有跪拜和揖拜,客人要接受主人敬的酒肯定得端著杯子,因此該是跪拜著接受;主人拜應該也是跪拜吧,揖拜是抱拳拱手,只是客氣一下,跪拜才有誠意。

(現在我們去別人家做客,主人敬酒就一口悶吧,畢竟這能比跪著喝舒服點,主人也沒有跪拜還禮的負擔。)

b. 請了很多客人的時候,主人拜三次代替拜眾人。

(我們現在雖不像古人要拜三次,但需要跟每一桌每個人碰杯,工作量也挺大的)。

c.主人請客人吃飯,客人不能吐口水(就是不知道咽口水算不算失禮)。

d. 大家同吃大碗裡的東西,不能吃得太飽。(畢竟糧食有限,還是要給別人留一點,免去主人難堪)。

e.在主人家裡吃飯的時候,見到同輩的人來了不用起立。但是如果看到主人,或者端飯的人,又或者貴客來了,都是需要起立的。

(又可見,古人視力一定很好,腸胃消化可能不太好吧,畢竟吃頓飯隨時要察言觀色,太容易分心)。

以上,我們以《禮記》中的《曲禮》篇為例,還原了一些“賓主相敵”情況下的具體禮儀,從禮儀形式的細枝末節瞭解了制禮的關鍵是“示敬”。

兩人儘管尊卑相當也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辭讓、謙卑,有時雖也流於形式,但主要還是要讓對方感受到被尊敬,也從中表現出自己的風度和教養。

(當然,敵體之禮又延展到了夫妻之間,國與國之間,這裡不展開討論。)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生活的社會雖然等級森嚴,尊卑有序,但同時也兼顧了相互對等的情況。

尊卑與敵體兩種禮儀的兼顧,就好比是“在限制的範圍內給予一定的自由”,畢竟社會還要向前發展啊,不然哪有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