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關注“呂子傑有話職說”,每週為自己充點電!

公號: 呂子傑有話職說(lzjitalk)

廚師有菜譜,職場有職譜。

有關職場、管理、企業經營,你想知道的,我所知道的,都將在這裡呈現。


17號的凌晨1點多,一位好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給我留了一段文字:

“老大,我現在特別焦慮。今天和副總一起吃午飯,他今年40歲,也就比我大4歲,認識很多企業的人事、經理、總監什麼的。他還提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說那位朋友人脈很廣,年近45歲轉行,竟然也能過得非常好。 聽了他說的這些事,我突然感覺自己挺渺小的,人脈少的可憐,幾乎忽略不計。外頭優秀的人才一大堆,他們有學歷、有能力、有人脈,年輕點的還比我有更多的時間。 如果我到了40歲手裡還沒有優質的人脈,也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估計也就只能止步於經理級別了,職場生涯的天花板也就這麼高了吧?! 老大,有沒有好的辦法可以改變這樣的窘境?至少可以讓我提前準備起來。 是不是到了某個階段我們就該考慮別的道路?而我是不是已經準備的太晚了? 忽然覺得很恐懼,雖然心裡明白注重當下才最重要,但我也想給自己多留幾條退路。”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這條留言給我的衝擊還是挺大的,人類似乎從出生開始就對未來充滿了焦慮和恐懼。幼年時擔心父母不愛自己;青少年擔心考不上好學校;大學畢業了擔心找不到好工作;到了30歲後又怕被年輕人所替代;年近40歲焦慮再一次升級,人們開始擔心失業和養老,所以尤為羨慕人脈廣、路子多的人……

我相信同樣的問題與焦慮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當你翻著自己的朋友圈,發現沒有幾個重要的朋友,也沒認識什麼了不起的人物時,你開始焦躁,覺得自己的路子不夠,白混了這麼多年。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周圍有很多人正在強迫自己社交。 他們養成了收集“人”的習慣,拼命地去參加活動,以求露臉。他們每天帶著厚厚的名片以便隨時交換;他們喜歡合影、打卡、加微信、加社群……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如何認識更重要的人。 那麼這樣的方式對於自己的職場人生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我不敢篤定說沒有,但是我想就算有幫助,大多數的幫助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因為用這種方式所認識的人,一般很難提供真正的價值給你。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不是你認識誰,而是誰認識你。 記得HR夥伴跟我分享過一個有趣的招聘經歷,去年7月份我們公司招聘新媒體運營時,她遇到了一位26歲的年輕人,這位面試者曾經是某頭條公司的客戶維護經理,所以背靠大樹好乘涼,接觸過不少資源。

HR:“你最擅長的是什麼?或者優勢是什麼?”

年輕人:“我的人脈很廣,我在過去的工作中認識很多人。”

HR:“對於我們公司,你可以如何利用你的這個優勢?”

年輕人:“我可以找到專業的寫手幫我寫文章,可以找到大號幫我推廣,可以找到專業的運營公司幫我運營……”

接下來,HR夥伴正式開啟調侃模式……

HR:“那成本方面你有考慮過嗎?我們給不了那麼多預算。”

年輕人:“這個你放心,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想免費幫我不是太大問題。”

HR:“你既然有那麼多免費資源,沒考慮兼職做箇中間商,專門為其他企業提供資源?”

年輕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

HR:“我不太理解,你的新媒體工作不都讓那些朋友幫你做完了嗎?怎麼會沒時間?”

……

仔細想想,與上訴這個年輕人類似想法的人其實真不少,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他真的有那麼多為他“免費服務”的朋友,不過大多數情況並不樂觀。更多時候,他們的很多社交和人脈可能都是無效的,或是有限期、有代價的,只是他們沒意識到。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只有當對方認識你,叫得出你的名字,記得你的成就和價值的時候,你才能把對方當成你的人脈,當成你的資源。否則只是你認識對方,取得對方的數據,但是對方並不認識你。再直白點說,你於對方而言就是個路人甲,而作為路人甲的你,顯然很難成為對方的人脈資源。 當然,你也可以把認識當成第一步,接下去再往深度邁進,而這可不是交換名片或加朋友圈那麼簡單了。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和你合影、換名片與加朋友圈這是出於禮貌,而是不是要和你深入互動,甚至成為朋友,這就是對方的選擇了。這種選擇通常基於你的個人價值,或者你對於他的價值。因為互動要消耗時間,而對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有限的,除非你對他而言是有意義的,否則對方未必會願意在你身上投入時間。 那麼,四十歲的你可以做什麼事情? 給你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

與其花大量時間到處去找人脈,不如努力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 你要為自己創造口碑,讓人家來找你,而不是你去找人家。要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或產品來經營。去思考如何讓你的客戶(和你接觸的、互動的人)滿意你。當別人說你好的時候才是真的好,因為它的可靠度往往大於你的自誇。 在商業上,我們都知道被人所滿意、感動的產品,大多有很強的口碑效應,即,體驗過產品的人會自發跟很多人說產品好,就像當年錘子手機的第一批種子用戶,哪怕是手機市場幾乎被華為、小米刷屏的現今,仍還有一批人在堅守著錘子的OS系統,羅永浩的微博粉絲仍有1600萬餘,而這些人就是錘子的底氣。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所以,如果你確實有價值,你完全不用擔心人脈問題,更不用擔心別人不認識你。而你唯一要思考的事情是——你要擁有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價值如何對其他人有幫助? 始終要讓自己保持競爭力,如果你的核心價值足夠領先,那麼每當別人想到與之相關的工作時,你必定是他腦中浮現的第一人選。只有這樣,你才能算真正的高枕無憂。 第二個建議好好經營與照顧你現在的人脈 或許你現在認識的人大多不是總監、總經理,你可能覺得他們對你的事業似乎沒有什麼價值。 但請你

不要輕忽這些人,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你一定聽過一句與黃河有關的古語,其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今天的老師就是明天的校長,今天的警員可能就是明天的局長,今天的業務員也可能就是明天的總經理。每個人都在努力與成長,每個人也都有無限機會。只有你在早期就和對方培養出深厚的情誼,未來當對方成為大樹的你才有機會收穫。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在社交領域裡有一個猜想,叫六度分割理論(又名小世界理論),指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人。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馬雲、馬化騰、馬明哲……事實上所有的人都離你很近,所以只要你拼命做好自己,照顧好你現在的人脈,當有需要的時候,你就會有機會接觸到你要找的那個人。 我自己的一次經驗,十年前網絡信息傳遞還沒有現在那麼便捷,有一次我想要寫一封信給某知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為了投訴他們家產品問題,而我完全不認識他,所以只能把這封信放在個人微博裡請朋友幫忙傳遞,結果當天下午這封信就被那位董事長收到了,速度之快,讓當時的我非常吃驚。

被“人脈焦慮症”困擾的你,該做些什麼?

最後一句話,送給四十歲有人脈焦慮症的你:努力做好自己,其他的根本不需要擔心。


END往期精選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