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導語:唐代是我國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時代,尤以詩歌為最盛,唐代詩歌上前有楊炯、盧照鄰、王勃;中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後有杜牧、李商隱、韋莊。以詩歌為主要特點,構成了唐代歷史中最為絢麗的色彩。唐鏡同樣在唐代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太宗曾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銅鏡成為表現唐人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重要藝術品。唐代也是金銀器製作高度發達的時期,人們以金銀入鏡,極盡大唐盛世氣象與雍容氣度。唐代也是我國古代銅鏡史上一次重要轉變時期,突破了以往銅鏡圓形的設置,開始向委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等方向轉變。

一、突破圓形銅鏡的傳統

銅鏡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以圓形鏡傳世,我國最早發現的距今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銅鏡就是圓形、圓鈕,器身略帶有紋飾。事實上,世界上的銅鏡總共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種是圓形具鈕鏡;一種是圓形具柄鏡。鈕和柄的作用相似,都是用以持握或放置的。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齊家文化銅鏡

圓形鏡作為我國主要傳統流傳了數千年,戰國時期流行圓形繪雲雷紋襯地的山字紋鏡、漢代流行各種繪有神人神獸等圖案的畫像鏡、連弧紋鏡、草木紋鏡、帶銘文銅鏡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戰亂的原因我國銅鏡製作開始衰落,基本不再新創鏡式,而繼續使用漢代銅鏡、鐵鏡等。到了唐代因為國家安定、社會手工業開始逐漸復甦,銅鏡製作也逐漸走向繁榮。

唐代銅鏡早期仍然沿用了以往銅鏡的形制,並且有受到外來影響而產生的圓形具柄銅鏡,以鈕代柄是唐代銅鏡的新突破之一。到了中晚唐時期,唐代銅鏡開始出現了委方形、弧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具體形制。出現這種鏡式可以視作是對於以往銅鏡注重對稱、循環構圖的一次突破,而唐代銅鏡的重要特點也是在構圖上不再注重對稱和圖案的循環。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圓形帶柄銅鏡

一般認為,圓形鏡是古人對於事物認知的一種具體形狀,銅鏡最早產生是作為宗教功能使用,因此以圓形銅鏡代表他們最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我國古代遺址信奉天圓地方的思想,作為具有特殊功能的銅鏡自然也就以圓形為主。此外,圓形銅鏡主要以循環式構圖和對稱式構圖為主,比如戰國時期的山字紋鏡就是若干個山字環繞鏡鈕,給人一種運動和往復不息的視覺效果。這種藝術效果寄託了古人希望能夠生生不息、生命循環不止的美好祈願。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山字紋鏡

除此以外,對稱式構圖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於雙數的重視。重視偶數、注重陰陽平衡、提倡對稱是我國重要的思想內涵,也是中華文化的典型特徵。在古人看來,陰陽平衡才是世界之道,只有達到相互制衡的狀態才會和諧,這也是古人中庸之道的獨特內涵。從鏡面形制上來看,唐鏡突破了圓形的傳統,轉向各種形狀的設計體現了唐鏡更加註重實用和裝飾功能

二、唐鏡中的特殊工藝

唐代銅鏡以其製作精美和大膽裝飾成為銅鏡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以各種特殊工藝入鏡。這種特殊工藝鏡主要是指在銅鏡的基礎上以各種複合材料最為裝飾,使得鏡背裝飾呈現出獨特的繁縟富麗的絢爛美感。唐代的特殊工藝鏡主要包括金銀平脫和螺鈿鏡兩種。這種特殊工藝鏡的名稱只表示製作鏡背裝飾的特殊工藝,並不指銅鏡背紋飾,以特殊工藝鏡為大類,其下可以包括各種圖像內容。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唐代螺鈿鏡

1、金銀平脫鏡

金銀平脫鏡包括金平脫鏡和銀平脫鏡和金銀平脫三種,主要是用以境內裝飾的材料有金、銀兩種的區別。金銀平脫就是將加工成薄片的金銀飾片以一種特特製的生漆粘貼在鏡背作紋飾的做法,而後又為了使鏡背整潔再在空白處及貼金處多次塗抹髹漆然後再細加研磨,使得花紋和漆面齊平。這種金銀平脫鏡的形制包括圓形、葵花形、亞字形等多種;鏡鈕通常為圓鈕,底部有花瓣形鈕座。以鏡背紋飾不同可以細分為鸞鳳銜綬鏡、飛天花鳥鏡、對鳥銜花枝鏡、蝶花鏡等。這種鏡面主要流行於盛唐,五代時期幾乎消失。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唐代金銀平脫鏡

2、螺鈿鏡

所謂的螺鈿鏡就是指將預先加工過的螺殼、蚌殼、貝殼等材料以膠漆粘連鑲嵌於銅鏡背面,這種銅鏡包括了多種風格和類型。螺鈿鏡始創於中唐前期,風靡於盛唐,到了五代以後基本絕跡。從形制來看主要有圓形、葵花形,鏡鈕主要是圓鈕、鈕座下方帶有花瓣形或蓮瓣形鈕座。以鏡背紋飾來看,可以分為盤龍鏡、高士鏡、花鳥鏡、寶相花鏡等。

三、唐代銅鏡的時代特點

唐代銅鏡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時代和繪製的藝術風格不同還可以劃分出不同時段的區別。唐代早期,也就是唐建立以來到唐高宗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是瑞獸時代,蓋因此時的銅鏡主要是以各種靈異瑞獸作為主要紋飾。銅鏡主要包括方形和圓形兩種,並且這一時期銅鏡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舊式鏡和新式鏡共同使用。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瑞獸葡萄紋鏡

以瑞獸葡萄紋鏡為例,這一時期銅鏡紋飾構圖的特點是講究內外分區。內區也就是圍繞鏡鈕的那圈,主要紋飾是以瑞獸環繞鏡鈕,各個瑞獸之間以葡萄枝蔓紋穿插其間;外區間以葡萄紋為主要紋飾,期間有小海獸浮出;鏡背外緣的主要紋飾是水波紋和枝葉紋。這一時期銅鏡的的形制佈局還帶有早期銅鏡的特點,即構圖方式主要是環繞或四方式,並且主要紋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唐代中期主要是指武則天時期到玄宗開元年間,這一時期也叫做花鳥時代,以銅鏡紋飾為各種表現現實世界的花鳥為主。這一時期的銅鏡已經呈現出一些與以外不同的特徵,出現了菱花形和葵花形鏡面。以雀繞花枝紋為例,銅鏡呈菱花形,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主要是四個環繞鏡鈕的花枝,每個花枝上都有一隻雀鳥;外區也是同樣以環繞的方式佈局,環繞形式是兩花枝之間間隔一蜂鳥,花枝與蜂鳥均向一個方向運轉。外緣已經消失不見,為菱花形的邊。

方寸之境繪盛唐氣象,唐鏡與唐代藝術

雀繞花枝鏡

唐代晚期,即唐玄宗天寶年至唐代滅亡,這一時期是為實用鏡時代,銅鏡主要以葵花形、四方形和委方形為主。這一時期的銅鏡已經不再採用內外分區的設置,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超現實題材和宗教色彩的銅鏡。以真子飛霜鏡為例,整個銅鏡為花邊形,以散點式構圖為主,整個畫面就如同一幅圖畫,畫面上方是雲朵,左邊為獨坐竹林彈琴的人物,人物前方為一案几,人物旁邊有飛鳥一躍而起,右邊為鳥棲樹木的圖像。鏡鈕製作最為巧妙,將長扁形的鈕繪製成了伏於水中荷葉之上的龜。由此可見,唐代晚期銅鏡也是唐鏡中最具有浪漫情懷和信仰文化的創作。

結語:唐代銅鏡以方寸之地,為後人繪製出了唐代獨有的氣質和韻味。從對稱和環繞式構圖、內外分區設置到散點式構圖和打破分區限制,反映出唐代銅鏡從規範走向自由,從理性走向浪漫主義的創作之路。從繪畫方式來看,早期唐鏡繼承了漢式銅鏡的以神獸入畫的方式,並且還創造性地加入了葡萄等具有吉祥含義的植物紋飾,從圖像上來講,已經具有漢式鏡沒有的世俗特點。中期以花鳥為主的唐鏡,更是極盡唐代的奢華富麗,顯示出唐代的雍容富貴。晚期的各種神話傳說、宗教符號入鏡為我們揭示了唐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也體現出一個具有精神信仰的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劉呴《舊唐書》

王巍《考古學大辭典》

張之恆《中國考古學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