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惊讶清朝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算是地方一、二把手了,怎么不敢惹两淮巡盐御史?在其他省或许没问题,唯独在江苏省是个例外。导致这个奇怪的现象得从清朝盐官的身份和特殊制度来解释了。

两淮巡盐御史的简介

巡盐御史最早诞生于明朝,或称盐课监察御史、盐政监察御史。清朝两淮巡盐御史的职责根据《两淮盐法志》记载:“掌巡视两淮盐课,统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各府州县额引督销,察照运司、分司及各场灶、官丁、亭户,严行卫所、有司缉捕私犯;驻扬州”。乾隆后简称“盐政”。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盐官选拔标准

因为“盐道一官,尤关国课”,“两淮行盐,国课攸关”。清朝历代皇帝十分重视两淮盐官的选拔和任用。选用盐官把思想素质,廉洁能干作为首要条件。康熙皇帝曾经发出上谕:“盐课关系紧要,必得廉干之人差遣,乃能严缉私贩,惠恤商民,疏通盐法,以裕国课”。清朝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接近百人,均为朝廷重臣,大多数为科举出身,其中进士就有30多人。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盐政的变革

清朝顺治初期,朝廷不停地向多省盐区派遣巡盐御史各一人,并且一年一换。之后大部分地区都取消了,至雍正初期,陆续停两广、福建、长芦、河东、两浙等地盐差,仅在两淮还派驻巡盐御史。除了顺治和康熙早期外,之后以御史出身的巡盐御史就不多见了,巡盐御史或从内务府直接选任,或者由其他职位上的内务府出身的官员兼任。从康熙中期开始,盐务官员大多由皇亲国戚或者皇帝的私人包衣来担任,比如曹寅和李煦两人轮流把持两淮盐政十多年。到了乾隆、嘉庆年间,非内务府背景而任职的两淮盐政的官员就很少了。由此可见两淮盐政属于内务府管辖,不属于地方管辖。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盐政官员的眼线作用

由于盐政身份的特殊性,深得皇帝的信任,皇帝往往利用他们作为眼线潜伏在扬州,表面上正常处理盐务外,私下暗中打探各级官吏的任务,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事关两江总督的官声威望的密奏。比如雍正皇帝刚刚驾崩,刚上任的乾隆皇帝便密旨时任两淮盐政的高斌,让其“将江南督抚以及各大员名行开列呈览”。凭借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内务府出身的盐政官员往往有恃无恐,为所欲为。而两江总督往往忌惮于这层特殊的关系,对盐政的所作所为也会有意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巡盐御史的特殊性

在雍正九年上谕中显示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对盐务可以兼行总理,此刻皇帝特许两江总督也可以管理监督盐务。不过两江总督事务繁忙,对盐务又是外行,本质上还是巡盐御史起着决定作用。在乾隆时期,爆发震惊清廷的《两淮盐引案》,几任两淮巡盐御史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和提留引银达1000多万两之事曝光。乾隆大怒,下令严查,许多官吏和大盐商都被抓捕至京城问罪,其中国舅、曾任两淮巡盐御史、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的高恒,还有普福和前任两淮盐运使(从三品)卢见曾一起被判斩监候。为此乾隆还责备两江总督尹继善有失察之责。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难道两江总督尹继善一点都没觉察到问题吗?不是,来看看巡盐御史高恒身份就知道了。上面我就提到了常有皇亲国戚来任职,高恒就是典型的例子。高恒姐姐是乾隆的慧贤皇贵妃,在后宫二把手,享有“副皇后”的地位,那高恒自然就是乾隆的小舅子了,他和皇帝的特殊关系,地方上的督抚谁敢惹他?

经过这个大案之后,皇帝让两江总督加强对于两淮盐政的监督管理,但由于盐政官员是由皇帝直接派遣,有权利向皇帝单独上奏折,因此直接对皇帝负责,虽表面上两江总督可以监督管理,但实际上处理盐务,双方是平等关系,许多问题需要双方商议共同决定才行,也就是说双方享有同等话语权。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只能上奏皇帝来裁决了。

两淮巡盐御史让两江总督表示“惹不起”

两江总督品级一般是正二品,或者从一品,有的另外加衔能上到正一品,具体要看什么人来任职。而《两淮盐法志》记载:“巡盐御史无专品”。说明两淮巡盐御史是没有品级的官员却能让两江总督不敢惹,说明其身份特殊性。到了晚清时期,时局不稳,为了税收,两淮盐政一般交给两江总督来兼理了,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

结语:两淮巡盐御史可算是清朝第一肥差,地位相当于今日国家财政部部长加中国银行行长,国库都靠盐税来支撑,加上属于内务府管辖,到任高官由皇帝亲自派遣,往往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达官显贵。更重要的是有权利向皇帝单独上奏折,所以当地督抚不敢惹就是这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