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想必諸位應該很熟悉了:

周幽王寵愛褒姒,為搏紅顏一笑,廢申後,逐太子,舉烽火,戲諸侯。直至犬戎來攻,無人救援,幽王死於驪山之下,西周滅。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以上,是《史記》中記錄的版本。但在學術界,“烽火戲諸侯”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冤案。一切起始於某次常規的盜墓活動: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晉武帝太康二年,一座戰國墓失竊。盜墓賊名叫“不準”,汲郡人。他進入墓室後,不見金銀玉器盈室,卻見古書竹簡鋪天蓋地,頓失所望。然而就是這些鋪天蓋地的竹片,如一顆深水炸彈,對整個古代中國的思想價值體系,尤其是儒家思想,差點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批竹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汲冢書》,史稱《竹書紀年》。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竹書紀年》中,對於西周末年的記錄,與史記相去甚遠。二者的差別,不僅在於具體事件,更在於價值取向。

竹書

  • 三年,王嬖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寵愛褒姒。
  •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五年,太子宜臼逃到申國,也就是他的外公家。
  •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為太子。八年,褒姒的兒子伯服被正式冊立為太子。
  •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九年,申侯聘問西戎和鄫國。申侯開始拉幫手了。
  •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十年,周幽王和諸侯在太室結盟。周幽王應該是發現了申侯方面有所行動,也開始尋求幫手。兩方都進入戰備狀態,可以看出大戰在即。
  • 十一年,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十年,申國、鄫國、犬戎攻入宗周,殺了周幽王和鄭桓公。犬戎殺了王子伯服,虜走褒姒。申侯、魯侯、許男、鄭子在申國擁立太子宜臼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在攜立王子餘臣為王,即周攜王。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周平王

當我們把《竹書》中與這段歷史相關的信息摘錄下來後,發現,問題大了。

第一,怎麼忽然出現一個周攜王?

第二,為什麼完全沒有提及烽火戲諸侯?

第三,《史記》和《竹書》,到底誰在說謊?

先來複習一下《史記》中的這個版本: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周幽王想廢了申後和太子宜臼,讓褒姒做王后,讓伯服做太子。

……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於是失信於諸侯。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周幽王寵愛奸臣虢石父,導致國人生怨。周幽王廢黜申後,驅趕太子宜臼,導致申侯發怒,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幽王。幽王死在驪山下,褒姒被擄走。於是,諸侯都到申侯這裡來共立從前幽王的太子宜臼,成為周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祀統。

劃幾個重點:

一、《史記》整個事件中,善惡對立分明。周幽王,是昏君;褒姒,是禍水;虢石父,是佞臣。而周平王,清清白白,毫無汙點,甚至有點讓人心疼。

二、《史記》中周幽王死後,各諸侯立即擁立太子宜臼為新王。在這個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沒有其他的旁支來搶王位。關於周攜王,隻字未提。

但紙畢竟包不住火。

太史公司馬遷出生的年代,去春秋久遠矣。他所能收集到的史料,早已經過一代代加工美化。加工後的版本,雖則構建了一個極為政治正確的故事,可但凡偽作的東西,久而久之,總會漏出破綻。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鐵證有二:

第一、春秋時期尚沒有烽火制度,可見“舉烽火戲諸侯”必為後人添加。

第二、《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了一段周王室的王子朝所說的話。王子朝列數了周室的先王們,其中提到“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可證明周攜王確實存在。

只可惜《竹書紀年》,記錄了諸多古代聖賢不堪入目的黑料,包括堯、舜、伊尹……動搖了儒家學說的根基,威脅到思想安定,最終被毀。以至於我們今日所見的版本,《古本竹書》和《今本竹書》都是經過重新整理,也就常被質疑為偽書。其中所記敘的內容,便被打上了許多問號。

直到……

直到2008年,《清華簡》橫空出世。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這是一批戰國楚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被埋入地下,因此躲過了歷史上每一次“焚書”“毀書”的厄運。

2011年12月,《清華簡·系年》正式出版,西周末年的那些紛亂糾葛,終於真相大白。

系年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周幽王娶申後,生了太子宜臼;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盤。伯盤,就是伯服,“盤”與“服”古字形相似。周幽王和伯盤一起驅逐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到西申國。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周幽王發兵包圍西申國,要求交出太子宜臼。申人不肯交,聯合曾人、西戎攻打幽王。幽王和伯盤俱死。西周滅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各諸侯國國君、周王室的卿士們於是在虢國擁立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是為攜惠王。周室進入“兩王並立時期”。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二十一年後,晉文侯殺死攜惠王,重新擁立周平王,結束了“兩王並立”。

繼續看重點:

第一、周幽王在世時,宜臼已經被廢,正式的太子是伯盤。也就是說,周平王已無資格繼承王位。

第二、宜臼逃至西申國後,周幽王對他起了殺心。這是無論如何粉飾,都掩蓋不了的父子相殺的殘酷真相。

第三、周幽王死後,大部分諸侯選擇擁立的,是攜惠王。也就是說,攜惠王其實是正統。

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太子伯服已死,而另一個兒子宜臼(周平王),是弒君弒父的兇手。

第四、擁立攜惠王的地點是虢國。在這整段歷史中,虢國最先是支持周幽王和褒姒,待周幽王死後,支持的是周攜王。始終與周平王站在對立面。

廣為流傳的歷史騙局: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周平王才是“亂臣賊子”

如果拋開歷史的成見去看這件事,虢國的所作所為,不僅算不上奸佞,更是忠君愛主、維護正統的表率。但《史記》一提到虢石父,便先下了一個“奸臣”的結論。推測這盆髒水,也是後人潑上去的。

《史記》中記敘的,顯然是勝者重新梳理過的歷史。而《竹書》《清華簡》,則是冷眼旁觀的見證。“烽火戲諸侯”宣告破案,西周末年這段歷史的理清,也為學術界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春秋》為什麼起始於魯隱公元年?”帶來了新的突破。那是因為魯隱公即位後第三年,周平王就崩了。從隱公時代開始寫,便無須去重新梳理那段最亂的“兩王並立”時期的歷史。更恐怖的一種可能性是,在此之前,各諸侯國的史料都是以攜惠王為正統來書寫的,指不定記載了周平王多少黑料?而今周平王一躍成為正統,往昔的那些史料,也就都應該自覺消失,豈可入《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