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和国粹“二人转”

最近几年,“抗日神剧”这个词可谓为人们所熟知,当然,很多时候提到这个词都带着一种贬义。

抗日神剧和国粹“二人转”

在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讽刺或恶搞抗日神剧的内容,本人也曾对这种剧表达过厌恶,但现在我不那么想了。

最近我想明白一件事,既然这么多人、这么多的文章批评,甚至是痛斥那些抗日神剧,列举它的的种种不是,可为什么这些神剧能依旧如此顽强霸占着我们的银屏呢?

我想起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这话没错。

被我们所深恶痛绝的抗日神剧,在被千夫指、万口斥后,之所以没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是因为它有稳固的市场。

拍摄这种神剧的人不是傻子,如果拍一部剧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他绝不会继续这种赔本的生意。

没错,如今电视剧其实就是一种生意,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艺术,那是生意的另一称呼。就像妓女这个称呼一样,我们老家人习惯称之为“兔儿”,南方人称做“小姐”,而官方则美其名曰“失足妇女”,不管你怎么叫,反正性质一样。

在很多人眼里,抗日神剧那荒诞不经的剧情、雷人的画面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你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不喜欢。

电视台播放一部剧,首先考量的是收视率,什么样的剧能带来收视率,电视台就会优先考虑播放什么样的剧。他们不会在乎有几个人骂这部剧不好,就播别的。

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关乎到广告费的肥瘦。

抗日神剧和国粹“二人转”

姑娘,我更同情你奶奶!

抗日神剧,其实在中国大有市场。

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种例如:手撕鬼子、裤裆藏手雷、手榴弹打飞机的电视剧,怎么可能播出呢?电视台有个市场调研部,专门研究市场需求动态,他们会根据市场反馈投其所好的播放节目。

抗日神剧在老百姓中间所受到的欢迎,其实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需求催生市场,很多老百姓都喜欢看那样的情结,那是一种掺杂着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复仇所带来的酣畅淋漓、以及赤裸裸的杀戮所来的快感纠结在一块儿的感受!

我不知道吸食大烟是什么感觉,想必那种痛快不过如此。

一个带来生理上的快感,一个能刺激心理上的快感,作用相同,总之让人感觉非常过瘾,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要认同编剧的审美。

更何况,中国的影视作品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你当那些审查的人是白痴吗?既然他们能够放行,就说明电影没问题。

你不喜欢,不过是不对你口味而已,本来就是众口难调,制作方要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

说得再直白一点,什么样的观众决定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样的市场则催生出什么样的作品,这是规律使然。

这么说绝没有贬低谁的意思,本来,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不存在谁比谁高雅的问题,就是口味不同。

就好比北方爱吃粘豆包,南方爱吃粽子一样,只要味蕾感觉舒畅就行了,不存在粽子比粘豆包有档次的说法。

抗日神剧在中国正是如此,正因为它有自己为数众多的受众,所以,无论有人骂得多么难听,它仍能够顽强的存活,并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如此。

这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

平常,之所以我们看到骂神剧的文章居多,那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恰巧都不是神剧的受众,而真正喜欢抗日神剧的,根本没功夫写这些无聊的玩意儿,有那时间,还不如看两集手撕鬼子澎湃一下热血呢。

所以,我们对于抗日神剧要持一种包容的态度,总不能因为你不喜欢看,就一棍子打死,试想一下,如果抗日神剧有一天要突然消失了,它的广大忠实观众怎么办?他们该看什么?

写到这,突然想起前些年关于二人转的一则旧事。

若干年前,东北著名的笑星赵本山和高秀敏曾不遗余力的推广二人转,后来更是有某大师声称二人转应作为国粹大力推广,并将二人转摆到同京剧、豫剧等真正国粹等同的高度。

记得当时这种说法和抗日神剧一样,被人冷嘲热讽,批的体无完肤,甚至连一些名人也公开说出一些贬损二人转的话。

非黑即白,是很多人的毛病。

虽然二人转离国粹距离甚远,但也并不是那么不堪,个人感觉推广二人转的过于一厢情愿,像娘看自己孩子,怎么看都觉得好。而攻击的对二人转根本不了解,更不懂得孕育二人转的土壤。

这很像鲁豫在节目中十分疑惑的问贫困地区的孩子:“为什么不吃肉呢?”

对此很多人提出批评,文雅点的说:这分明是不体谅百姓疾苦。

稍俗点的说法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最通俗易懂的说:她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吃肉,我们不理解她怎么这么二B。

我觉得,让两个阶级差异巨大的人聊家常,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世界。

二人转之所以在东北受欢迎,很大程度上缘于东北的地理位置。

以前的东北交通闭塞,大多数地区较贫穷落后,而东北的冬季又十分漫长,一年差不多有将近一半的农闲时间,那个年代,连收音机都没普及,老百姓总要找点乐子打发这漫长的冬季!

而内容贴近生活,又能无限迎合观众口味的二人转自然成为不二的选择。

所以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时间久了,这种艺术形式就成为一种地方传统。

那些批评两位笑星推广二人转的人自然想不到这些,还口口声声说应该多听听高雅的东西。

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听惯了二人转的观众,改听贝多芬的交响乐,这现实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是你随便一句话就能够改变的。

但两位笑星想在全国推广二人转也确实过于勉为其难,别说是全国,就是河南你都推广不了,你能撼动豫剧的地位?

你可以脑补一下,那些听惯了豫剧和坠子的河南戏迷,让他们听满是脏话、荤段子的二人转将会是什么一种情形!

说实话,虽然我在东北生活了几十年,但却一直都不喜欢二人转。真听不了,一听浑身难受,起鸡皮疙瘩,二人转不是我的菜,但我并不会阻止其他人喜欢。

我想,我们对于抗日神剧也应该持这种态度,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该去阻止别人喜欢,别说是我国的百姓,就是抗日神剧中的另一主角鬼子所在的国度,今日喜欢这些抗日神剧的同样大有人在。

抗日神剧和国粹“二人转”

日本人称手撕鬼子为:“中华大切断!”

抗日神剧和国粹“二人转”

这是一个格外喜欢编神话的民族,老祖宗曾经编出许多动听的神话故事,既然我们将那些抗日剧称为神剧,那么不妨就真的用对待神话的态度来看待他,没准将来有那么一天,这些故事终将成为传奇,届时或许会象羿射九日一样被人们广为传颂,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