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卷呀卷,卷著發er及兒化

普通話漫漫糾音路系列(9)

舌頭卷呀卷,卷著發er及兒化

從小說閩南語的我根本不會捲舌音er,讀“耳朵”,發的就是“額朵”,er發的與“e”一樣。要從零開始學捲舌,就沒那麼輕巧,舌頭捲來捲去,發出來都是笨重的兒化音。

普通話老師說,舌前部上臺,舌尖向後輕輕一卷,卷向硬顎,但不要碰到硬顎。

其實帶“er”韻母的字比較少,常見的就是“而、爾、兒、耳、二”這些了。

不得不提出一個又讓我大吃一驚的發現(沒辦法,語音基礎太差了),er在實際發音中分成兩種,一種念【ər】;一種念【ar】,專指“二”。發“二”時,口腔比發“兒”張大許多。這樣才明白為什麼一直聽北方人說“二”總感覺不一樣。

er只要專注練習捲舌這一動作,難度不在話下。但更多的兒化音就會讓我並不靈巧的舌頭,捲到痠痛。

兒化音,就是在後綴“兒”與前面的音節連在一起,使得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捲舌韻母。不是兩個音節,是融合在一起的一個音節。如“花兒”不能念成“hua er”,而是“huar”。

舌頭卷呀卷,卷著發er及兒化

兒化音的音變方式很複雜,先拎出幾條:(內容摘自《使用播音教程》第一冊)

1.音節末尾是a/o/e/u的,兒化時只在元韻母后加捲舌動作。如“板擦兒、山坡兒、幹活兒、吃喝兒、順手兒、括弧兒”。

2.韻母為ai/ei/an/en /(包括uei/uen/ian/uai/uan/üan)兒化時失落韻尾,在主要元音上加捲舌動作。如“冒牌兒、寶貝兒、被單兒、冒煙兒、賠本兒、土堆兒、條紋兒、土塊兒”。

3.韻尾為ng的,兒化時失落ng,並將前面的元音鼻化,加捲舌動作。如“肩膀兒、小床兒、門縫兒、小蔥兒、叫窮兒。”

4.韻母為i/ü的 ,兒化時韻母不變,加捲舌動作。如“玩意兒、眼皮兒、金魚兒、小雨兒”。

5.韻母或韻尾為ê以及韻母為-i(前)、-i(後)的,變為央e[ə]加捲舌動作。如“樹葉兒、正月兒、瓜子兒”。

6.韻母為in、ün的,兒化時失落n,i、ü等主要元音,加捲舌動作。如“腳印兒、幹勁兒、喜訊兒、合群兒。”

列舉了這麼多,其實歸結起來,就是要刻意練習兒化,但與人交談不要刻意發,自自然然能蹦出兒化最好,蹦不出來硬要捲起來,聽起來特別扭。把功夫發在練習上,練到很自然了,真正說話場景就可以用上,這時候的兒化音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兒化音是為了表達親切、喜愛的情感,是為了區分詞性、詞義的作用,我們不能為兒化而兒化。

舌頭卷呀卷,卷著發er及兒化

嗨,大家好,我是梨窩,一枚聲音愛好者。一直跟隨老師學習普通話,現把自己所學的寫進梨窩新聲裡,留住一點美好的印痕。希望學成之後能成為一名音頻主播,中年踐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