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截止3月10号上午7点,电影《绿皮书》内地累计票房已接近3亿。

本周日要想实现3亿这个小目标,简直不会吹灰之力。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数据来自糯米电影票房

作为一部此前一直被业内人士不看好的小众文艺片,内地上映10天能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令人惊喜。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国内观众为何对这部影片如此青睐呢?

除了奥斯卡的光环外,很显然,是电影本身的魅力使然。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它对中国观众来说,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

这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内是一种空缺。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我们想到国产电影当中的好基友,要么就是《人在囧途》这种难兄难弟。

要么就是香港警匪片、动作片当中,打得不可开交,非要见点血的“生死兄弟”。

似乎没有背叛、没有玩命,就算不上好兄弟。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可《绿皮书》就不一样,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观众特别容易感知到的生活场景下。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虽然影片在反复强调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中有种族歧视的问题。

但本质上我们看到,它是非常有生活气息、很接地气的叙事状态。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所以说,中国男性观众非常需要在观影经历中弥补这点“绿”。

高晓松此前在自己的节目中就曾高度评价过《绿皮书》。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据说他还看哭了。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两个主人公从陌生到成为好基友的这样一个过程,似乎和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男人间从陌生到惺惺相惜也没有什么差距。

所以,它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年代在这里,压根不是影响故事的因素。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此般好的口碑,推荐大家还是去影院感受一下,即便有点删减,可毕竟国内很难具有这种情感表达的电影作品。

这或许是他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地方。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另外,正如一些评论说的那样,这个电影当中的两个男主角,其实他们是日常生活当中很脸谱化的人物。

虽然我们看到是异国面孔塑造的角色,但你会发现这样的身影真是似曾相识。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一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比较粗线条的男性角色;

另外一种就是高逼格,比较细腻,故作文艺。

电影中,最典型的就是写信部分的对比刻画。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博士角色反映出来就像是我们国内评价的文艺青年。

虽然说塑造人物,同时也是在挖苦。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影片用一种反讽的手法,黑色幽默的方式,狠狠仿讽刺了这个群体。

我们日常所说的文艺青年喜欢自我标榜,这些形式化的东西特别多。

这都成为了电影在塑造角色之外的一种群体肖像描摹。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相反,另一位主角就实在多了。

“俗”之外,也表达出了淳朴。

大家看托尼写最后一封信,那是他完全自己写的,读出来才是真情实感的文字。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何尝不是像托尼这样,不善表达,却对生活充满了真诚。

《绿皮书》在电影之外,恰恰也道出了很多生活的真谛。

《绿皮书》看哭高晓松 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这点「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