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人文」涉縣70年文學創作回眸


「涉縣人文」涉縣70年文學創作回眸

爛漫山花映清漳

——涉縣70年文學創作回眸


一條清漳河,縱貫涉縣全境。涉縣於1940年即全境解放。趙樹理、阮章競等名家,都在這裡創作出名篇。但是,本地的作者卻很少,只有趙峪村教師趙振國,創作發表過兩三篇小說,石泊村教師何履祥創作上演一個小落子劇《範小丑參軍》。向前追,留學日本的鄉人李少仙,與魯迅相識,在《雨絲》等刊物上發表過一些作品,可惜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真是鳳毛麟角。

涉縣文學作品少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文化程度低,1950年前,全縣只有八所高小,一所簡師。1951年9月才創辦中學,只招了兩個初中班,沒高中。與現在每年都有百人考上大學的情況是無法相比的,自然就沒有作者了。

新中國成立後,本縣作者創作的第一篇小說是正在邯鄲上師範的學生李之清(筆名李亮),他的《林兒和羊》,1956年4月《河北文藝》發表(後被央臺廣播)。下年七月,剛離校的畢業生申子文(筆名新文)小說《叔叔》登上《解放軍文藝》(並選進當年的《兒童文學》卷)。此後,他的作品刊上《萌芽》《新港》《蜜蜂》《文藝月報》,約六七萬字。“文革”一鬧,百花凋零。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縣文化館創辦了一個叢刊《涉縣文藝》。1989年改為《崇州文藝》,四開四版,雙月刊,由鄉人時任河北省委書記邢崇智題寫報名,連連出刊。再到後來,縣財政撥款,創辦定期的季刊《清漳》文藝,直到現在。涉縣的許多青年文學愛好者,得以在這些平臺上起步,操練,寫作水平不斷提高。辦這些刊物之初,沒有一個青年能在地市級報刊上發表作品。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涉縣的作者已成批湧現,文學作品滿天飛,攀上了各級各類大小報刊,包括《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解放軍報》、《農民日報》、《河北日報》、《海南日報》、《天津日報》、《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讀者》原創版、《意林》、《視野》、《閱讀》、《長城》、《兒童文學》、《青年作家》、《短篇小說》、《故事會》、《民間故事選刊》等,有的選進河北省鄉土教材語文課本。所發作品總計不下數百萬字。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涉縣編選了文學作品選,小說、散文、詩歌各一卷,凡60萬字。70週年,又選印一本,專選近十年發表的佳作。四卷書,可以認為是涉縣文學創作大檢閱。馬戎戎小女孩,從十歲起,即在《崇州文藝》上發表創作,她後來成為北京市著名記者,于丹的入室弟子,成版的篇幅散見大報。王會江、江秋榜的作品登上《詩刊》。青年女教師李彩霞(筆名化雲)的小說,每每獲獎。農村青年郭文鎖的作品,連上《散文百家》。生於1979年的更樂鎮青年江志強,有不少作品,因題材新,視角新,表現手法新,一經發表即被《小說選刊》等刊物轉載,有的甚至被數家刊物轉載,大受好評。長期定居涉縣的作家劉玉凱(筆名佛劉),不僅出版了小說和散文專集,還在陝西省《榆林晚報》開設小小說專欄。他有十五篇文字被選作初、高中語文考試試題。到目前,涉縣的作者,已出版文藝作品達二十多種。李亮的長篇小說《失去雙槳的小船》,被列為國家九五重點圖書,並獲第七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在眾多的作者中,最突出的當推中年作家張森林,他不僅與人合作創作拍攝了電影《感恩》等,更創作了多集電視連續劇《太行山上》,在央視臺一頻道黃金時段一播再播,受到廣泛的讚譽,並獲獎。而涉縣籍的著名軍旅作家王波大校,創作出版十多部長篇、大學教授李喜所和其他在外地的作者創作出版的作品,還未記入。青年臨時工王彥生,不僅創作發表小說,兼愛新聞報道,後被調到縣委宣傳部,轉幹提拔,50歲,殉職在邯鄲市叢臺區組織部長任上。他生前在自己的《山生》博客中寫道“文學愛好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中組部追授他為全國先進組織工作者,成了人們學習的楷模與典範。涉縣目前,已有一名中國作協會員,一名中國影視家協會會員,兩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十五名河北省作協會員,更有市作協會員和縣作協會員數十名。所以能夠出現這樣的好局面,除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外,根本原因有兩條,一是黨的文藝政策好,二是涉縣歷屆領導對文藝工作的重視。可以預言,清漳河畔的文藝之花,一定會愈開愈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