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屯留縣古城村西南李坊村邊的一處遺址,距離古城村僅幾百米,平地上突兀而起,被當地人稱為“寨”。

李坊村,因是古屯留城外一手工作坊處而得名。

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屯留古城 春秋晉國在這裡終結

——屯留城是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所在地

古城,屯留縣李高鄉的一個小村莊,靜靜地臥在玉溪河的南岸,透著一種俯視四周的氣概。除一進村的仿古牌樓多少顯示出一些“古色古香”外,表面上與上黨大地的其他鄉村一樣,實在沒有什麼顯眼的不同。然而,這裡卻見證了春秋稱霸時間最長的一代梟雄——晉國,在歷史上洇出的最後一抹色彩,並被一些學者認定為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所在地,與晉國那眾多的撲朔迷離的國都一起來研究,只是一些更嚴謹的學者認定此地為“臨時國都”。只是此時的晉國,早已國勢衰頹、日薄西山了。

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位於古城村東南的古烽火臺遺址

千年古村,屯留縣的遠古縣治所在

大約在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諸侯時,就以古城為都,建立了一個名叫“留籲國”的小國家,應該屬於“赤狄別種”人建立的國家吧。春秋時期,留籲國被晉國吞併,並被改名為“純留”(純讀音為屯),這即是屯留名稱的由來。古城作為屯留縣的縣治所在地,一直到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遷往霍壁村(即今屯留縣城的舊區附近)。據說遷移的原因是古城村一帶土質劣薄,粗而且輕,不宜構築城牆及其它軍政設施。然而,古城作為屯留的縣治所在,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

對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來說,2000年都是不容小覷的一段。古城村的一部村史,就是屯留縣的半部歷史,不僅書寫在線裝豎排的古書中,更多的是浸潤在龜甲獸骨裡,伴隨著時空煙消雲散了,卻又絲絲縷縷地不絕,訴說著遠古的天老地荒。

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寨”的全貌

窮途末路,末代晉君被流放在了屯留

一切故事,都源於戰國初年那段著名的“三家分晉”的歷史。

春秋晚期,晉國王室大權旁落,國政分別被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和中行氏六卿所掌握。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韓趙魏三個曾經的晉卿,把晉國的表裡河山一分為三,據為己有。“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曾經“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聲勢烜赫的晉國,無可挽回地轟然坍塌了。然而在對待末代晉公及他的子孫上,韓趙魏多少表現出了點點的仁慈,並沒像歷史上眾多故事一樣,給末代國君頸上一戮,而是把他們貶在了屯留這座城。

《史記•趙世家》較為詳細地記載了這段歷史。

“(趙敬侯)十一年(前376年),魏、韓、趙共滅晉。(趙成侯)十六年(前358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肅侯元年(前349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

史書的記載未免過於粗枝大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屯留城,成為晉國王室的遺老遺少們最後的棲息地,晉國遺韻在屯留城洇出了歷史上最後一抹風采……

此時的屯留城,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在同郡的17座城裡,並沒有多少特殊的不同,城不算大,實在不能與晉國曾經的都城翼城、曲沃相提並論。

遙想當年,末代晉公帶領他殘存的家臣和僕從們,跌跌撞撞輾轉來到這裡時,狼狽是肯定的,卻也沒有太掉架子,畢竟是天子封的侯爵,後來時還自稱為公的,鳳凰雖是落架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該有的禮節還是不能亂來的。於是,在屯留這座城裡,在古城這個村裡,關起門來,仍舊是晉公或晉侯,不知道那時的覲見禮儀是否是三跪九叩,但意思應該差不多。走出村來,卻又是滿眼的傷心,祖宗的大好河山早已物是人非了。只有關起門來追憶昔日的輝煌吧,儘管史書上沒有記載晉公後裔在屯留的後來,但草蛇灰線,歷史總會有它的記載的。

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遠徙臨洮,晉君後裔自此煙消雲散

就在晉公後裔們還在古城生活時,一場浩大的兵災突然降臨。時間是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八年),距離末代晉公被遷徙在古城僅僅110年,但已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結束後的20餘年(長平之戰結束於公元前260年)。

那一年,秦王嬴政派弟弟成矯統帥一支軍隊進攻趙國。成矯在統帥大軍進駐到屯留境內後,竟擁兵自重扯起了反旗,在這一帶深溝高壘,以屯留城為基,據險固守,四處發放征討秦王嬴政的檄文,並先後攻下長子、壺關等城,大有燎原之勢。

秦王嬴政勃然大怒,立即調派大軍進攻屯留,對成矯叛軍進行殘酷剿殺。成矯壁壘森嚴,雙方在屯留城下進行了殊死對抗,終究兵敗城破,成矯落得個在屯留被梟首的可悲結局。追隨成矯一同叛亂的大軍悉數被斬殺於屯留。作為對屯留人民支持反叛的懲罰,秦王殘酷地命令把屯留等地的普通百姓,據說有10萬之眾,全部流放到甘肅的臨洮地區(今甘肅岷縣),或許晉公最後的遺民,就在這次流放事件中,被裹挾在流亡的難民中遠離了古城村,遠離了祖蔭庇護的三晉大地,向遙遠的甘肅流徙,從此煙消雲散了。

對於這次被稱作“成矯壁壘”的叛亂事件,《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簡單地記載了一筆: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遠去了鼓角爭鳴,暗淡了刀光劍影,戰國末期發生在古城一帶的這場戰亂,早已湮沒在了黃土深處,淡忘在了歷史的角落。然而,明末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創作《東周列國志》時,卻又將其撿起,生動地演繹出了“樊於期傳檄討秦王”、“成矯壁壘”和“王翦戰屯留”等歷史故事。讀《東周列國志》時,每讀到這段,眼前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古城村的輪廓來,彷彿成矯的頭顱就懸掛在村莊上空,樊於期騎馬輪刀就在村外玉米田裡縱橫馳騁.

屯留 , 晉國的最後一個國都

曾有大量春秋末期戰國早期古墓葬被盜的小紅溝一帶,位於古城村西側。

本期的內容就是這樣了,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