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他,一所985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武能以学霸之称证明自己的学业水平,文能以犀利的文笔斩获多项省新闻奖。

他,毕业之后义无反顾的投身互联网浪潮。短短半年,便在人才济济的独角兽公司中展露头角,独立负责印尼的产品运营。

而,2019年年末的他……

被他入职的第二家公司,一家创业公司辞退了,理由是:工作无突出成果。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潜力巨大的黑马遭遇滑铁卢?

他本人又是怎么面对这种戏剧性的跳转呢?


欢迎各位光临闲谈舍,我是十三。

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闲谈舍——十三

文章开头的引子,大家觉得主角怎么样?如果没有后面的戏剧跳转,那他妥妥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人才。当我听到朋友说起他的故事,我内心的好奇之火就烧得我好几个晚上失眠,一直在猜想:

他为什么从第一家公司离职?

在第二家公司经历了什么?

他现在怎么样了?

一切瞎猜都是没有价值的胡思乱想。最后,我通过朋友的介绍,跟他有了一次“秉烛夜谈”。以下是我们谈话的整理,为了保护主角隐私,姑且给他取个名字,麦吉。(英文magic的音译,因为他的经历实在胎太魔幻了)


十三:印尼市场的产品运营负责人、2018年度优秀员工,刚毕业就在一家人才济济的独角兽公司里取得这样成绩,这甚至是很多在职场拼搏多年的人都达不到的成绩。所以我替小伙伴们,当然我自己也很想学习,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麦吉: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

机遇。刚入职那会儿,公司有一个新的事业部,主要做的事印尼市场的互联网业务。而我,就选择了这个部门的运营岗位。做海外市场有一个核心就是“本地化运营”。

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在一个多月左右熟悉了业务基本框架之后,便申请出国。第一次公司担心我水土不服,只批准了十天。但是短短十天,其实也就是熟悉当地员工和印尼的基本国情,连印尼的市场圈子我都没接触。

于是,一个月后,我再次申请出国,这次去了两个月。就是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在印尼的华人、中国人,有金融圈的、有房地产的、有贸易的。也拜访了很多渠道,Doku、Xendit、Akulaku等等。也就是在这期间,我超额而且提前完成了公司给部门的指标。

十三:那公司没有派其他有经验的人去吗?你是怎么争取的?

麦吉:那时候除了项目经理,并没有其他人,大家都不愿意去。首先一个大公司内部孵化的创业团队,一开始没有业绩支撑的时候,其实能得到的资源不多。另一个,印尼是一个比较乱的国家,旅游还行,要真去那待个一两个月,那还真是挺难熬的。就那一年四季大太阳,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烧焦的味道,就让人很不自在了。我那时候是想着,

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去印尼不就是换个地方办公而已嘛。

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夜晚的雅加达

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白天的雅加达

十三:你这心态还挺不错的。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即便有,也不太敢去争取。这个你有什么建议吗?

麦吉:心态对于我们刚入职的新人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之所以能在这个项目做的还不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自信的去争取机会和资源。我工作之后发现,其实现在大学生的能力真的很强,不管从执行力还是思维能力上。我不是自夸,因为我确实看到不少经理、总监级别的人,靠的是在公司的年限和底下人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新入职的大学生,敢于去争取、敢于去执行。害怕犯错?那肯定的会放错,但是领导会从大方向把握的。挨挨骂就好了,但是领导心里是很开心的。就比如我之前对接渠道的时候,因为当时太嫩了,没评估好渠道质量。结果接进来,转化特别差,我当时居然还坚持预付款项。挨一顿骂是少不了的,但是领导也教我怎么评估分析,后面就全权交给我了。

十三:嗯嗯。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是机遇来临的时候,得“狠狠的”去争取把握。

麦吉:哈哈,不愧是搞文字的,“狠狠”这个词用的很形象。

十三:嘿嘿。那你为什么最后选择离开这家公司呢?

麦吉:因为心里的理想国。虽然很文绉绉,但的确是。那时候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公司内部文件,“鼓励”大家996。实际就是强制,一周连续两天早于9点下班,人力会找你谈话并且你要写检讨书。因为我本身是属于那种效率强迫症,基本工作都会在上班期间完成,最晚也不会超过八点。但是这个996,每天我看着很多人坐在工位上打游戏、看视频、嗑瓜子聊天,这种有什么意义吗?慢慢的,既然要到9点下班,那白天的工作就会慢悠悠的、效率很低。后来,我发现自己居然也渐渐被同化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单休,就跟没休一个样。别扯什么周六在家也没事就来上班,单休真的让人觉得活着就是上班。

另外一件事呢,就是公司拖欠推广费用。对于我们业务一线的人员,这可是大忌,可以说是职业操守问题了。一开始我以为公司资金困难,但是并不是。事业部总裁觉得我们推广费用高了,但是我解释我已经把成本做到市场价的三分之二。事业部总裁觉得我们接的推广渠道多了,但是这个是总裁把我们的业务指标拔高了。……总之,诸如此类的各种原因,总结下来就是你能不能找一个不花钱的获客方法。后面,跟合作方的推广费用,我们一般都是拖欠两个月左右,还是我天天催总裁批款。按合同,是必须月初结算。那时候有家渠道拖欠了半年,想按合同起诉我们公司。当时我跟总裁汇报,总裁说这种事你跟我说干嘛,我们又不是不给钱,有什么好起诉的。

离职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竞争能力在急速衰退。19年已经把18年赚的钱都亏出去了,但是公司依旧不改变。而我,无奈的选择退出。

十三:所以,一年多下来,感觉阻碍你们业务发展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公司。

麦吉:是的。我们先入市场,是有先机优势的,但是一首好牌也没用呐。

十三:那按你的能力,当时离职之后可选择的公司应该不少吧,为什么选择一家创业公司。

麦吉:当时请我去上班的公司是挺多的,我前任上司离职之后自己创业,也邀请了我五六回了。但是,当时我想的是选择国内的工作。毕竟做海外市场,待两三个月还是不够,最后需要常驻。

而国内的市场我并不熟悉,也是高估自己能力了。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真挺难的。不是工资低,就是996。最后这家创业公司,是被创始人吸引过去了。当时去面试的时候,看他们的办公室,是真好小,也就十个人出头。CEO吴总跟我谈了一下午为什么创业、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什么是一款好产品。最后,我就选择了这一家。

十三:但是这一家不也是单休吗?

麦吉:是啊。太嫩了。面试的时候说周六不强制,没什么事可以来。但是,入职之后发现,大家周六都去,而且经常把会议安排到周六。那你说我好意思不去吗?

十三:额……套路真多。那创始人除了用人格魅力吸引你之外,你选择加入还有其他原因吗?

麦吉:我收集了一下资料,CEO吴总、COO林总和CTO王总,都是90后,有留学背景,CTO王总目前还在就读大数据的博士。整个公司团队偏向年轻化,办事效率应该挺高。另外吴总本身有个留学项目的创业经历,最后公司卖出去了,所以个人能力上我觉得有保障。最后,就是公司做的是跟数据相关的,方向我觉得还不错。

十三:按你分析的来看,这家公司应该挺不错的。所以,扎心的问题来了,你为什么会被辞退?

麦吉:COO林总说我入职两个多月以来没有什么产出,所以觉得我不适合公司。

十三:哈哈,要是不知道你第一份工作情况,我还就信了。但是,我还是不相信在一家独角兽公司能挑起梁子的人,居然会被评价“没有用”。

麦吉:你这人,“没有用”这么扎心的词你都用了。

其实,我被辞退之后,我是在怀疑自己是真才实干还是一副空皮囊。但是我又不甘心,所以也有段时间把锅都推给了公司。总之就是及其矛盾的状态,后来自己找了个清净的地方待了几天,好好静下心来反思才最后走出来的。

十三:清净的地方,这个能具体说一下吗?因为如果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是挺清静,但我觉得很可能反而抑郁。

麦吉:我去了江南水乡的古镇,看了看大自然,出去走走,边走边思考。

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十三:娴静的水乡和平和的大自然,这个我同意是一个思考的好地方。所以,你最后觉得问题是出在哪呢?

麦吉:首先,公司层面上,我是捋顺了四点:

第一点:岗位调动过于频繁。入职两个半月,我岗位经历了:用户增长、商务BD、社群搭建运营、数据分析、用户运营,平均一个岗位就做了两周。而且调岗位之前并没有先和我商量。我都感觉是不是下一步让我去做保洁。那怎么可能有突出的成果。

第二点:管理层过于年轻,虽然有美国留学背景,但是没有切切实实的在公司上过班,管理和战略上的水平比较低。当然,这个比较对象是跟我上家公司的领导。举个例子,CEO吴总看了一本书OKR,连着两个晚上逼着我们加班到凌晨两点给自己定OKR指标。最后,第三天来了句:“fuck okr,还是kpi有用。”

深度采访:一个985高材生被辞退的背后,是公司高层的无能

加班到凌晨2点半

而COO林总呢,属于方案控,最喜欢的口头禅是“详细的时间节点、预计效果”。方案其实没错,但是创业公司属于灵巧多变的游击战,得根据实际业务节奏及时调整,这么详细的方案,那只有编了。事实也证明,写的详细的方案,就没执行过。

第三点:这个估计是我最大的失算了。管理层,学历背景是十分优秀,CEO吴总还有创业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这管理层都是超级富二代。。尤其CEO吴总,家里产业涉及房地产、银行、证券……当时我心里就一句话:“陪太子爷玩创业游戏”。

十三:这个……富二代创业,本身确实就有先天的优势,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本身实力底蕴应该还是有的吧。

麦吉:嗯嗯,所以我一开始说的是管理和战略能力的不足。他们如果在公司上班的话,肯定是大展才华。

十三:那最后真的就是跟COO说的你没有任何成果吗?

麦吉:

我把我做的事从头到尾梳理了一下,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事无成,这也是我重拾自信的原因。

第一件事:前期我所写的产品推广方案,虽然没在我这边落地执行。但是不论是完善自媒体矩阵,还是专门的人物采访、行业内的分析文章等,在后来新来的内容总监下,都有重新启动。这说明我的方案思路是对的。这边不得不吐槽COO,同样一个方案,如果署名是我就是漏洞百出。而如果是内容总监,那就是经典范文马上执行。

第二件事:建立了社群的框架。一开始COO说要把每个人的角色分开单独建群,因为关系很复杂。我回去想了一下,觉得按COO说的建群,那多半可以判定是死群。第二天这个我是据理力争,最后也是按我的想法搭建社群,社群的活跃度十分的不错。

第三件事:做商务BD的时候,基本商务经理出去拜访的公司,都是我开拓并提供的,会议纪要也是我整理的。

十三:这么说的话,其实你做的挺多的,但为什么最后COO并没有发现,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呢?

麦吉:这个我觉得跟我性格有关,属于慢热型。所以很多事,我都是做了但不会特地去表现。一开始在比较稳定的大公司还好,在这家公司,两周就把换岗位,那我之前做的铺垫就成了别人的嫁衣。就好比现在做社群运营的人很轻松,因为我把框架、活跃的、人群标签都给他搭建好了。

所以,不管COO有意还是无意,其实对我而言,我相信我就可以了。

其实被辞退的时候我还是很淡定甚至松了口气的,因为我差点在频繁岗位调动下迷失了。甚至,在无聊的表面加班、单休下,身体出了些问题。因为我经常工作做完了,看大家不走不好意思,就待到了七点半。但是COO经常说我怎么下班这么早。

十三:那快过年了,你后面有什么打算?

麦吉:先养好身体吧,胃不好。然后修炼内功,体系化的学习运营的知识,很多都能自己去尝试,比如自媒体、内容电商等等。我想尝试一下,不上班能不能养活自己。

十三:哈哈,自由职业吗,给自己上班,确实动力十足。聊了挺久的,最后能不能请你就自己的经历,总结一些建议呢?

麦吉:建议的话吗?我想想……

公司的选择上,新人能去大公司就去大公司,如果坚持想去创业公司,那管理层一定要了解清楚。首先是团队年轻化并不是什么好事,说明经验不足,至少应该有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压底。其次,各项待遇了解清楚,双休就是双休,什么周六不强制加班的鬼话就别信了。

工作上的建议话,除了把握机遇,敢于去争取之外,还需要积极的表现自己。这个是我在第二家公司学到的,只要做了什么得让人知道。而且,面对公司的岗位调动,一定要结合自己情况,不合适的话果断拒绝。这个是符合劳动法的,毕竟当初你应聘的不是这个岗位。

就差不多这些吧。

十三:嗯嗯,最后谢谢你的分享。那走吧,想吃什么这顿我请了,顺便聊聊你想怎么做自由职业~

麦吉:那我就不客气,刚好楼上有家米其林餐厅,莆田菜,我们去试试?

十三:……我突然觉得肚子不饿了,要不我们不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