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很多企業主一聽到“稅務稽查”就膽戰心驚,總覺得一旦被稽查,則必定被查出點什麼違規或欠稅,但什麼是稅務稽查?到底會查誰?由稅局哪個部門查?什麼時候會查?具體查些什麼?如何查?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針對這堆問題,我們今天對“稅務稽查”做一個詳盡的解讀,因為只有在看清一件事後,才能免除不必要的擔憂,從而做出正確的準備和應對措施。


什麼是稅務稽查?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稅務稽查:是稅收徵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驟和環節,是稅務機關代表國家依法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檢查監督的一種形式。稅務稽查的依據是具有各種法律效力的各種稅收法律、法規及各種政策規定,具體包括日常稽查、專項稽查和專案稽查。

1. 日常稽查:是指稅務稽查局,有計劃地對稅收管轄範圍內的納稅人,進行檢查和處理的執法行為。

2. 專項稽查:是指稽查局按照上級稅務機關的統一部署或下達的任務,對管轄範圍內的特定行業、或特定的納稅人、或特定的稅務事宜所進行的專門稽查。

3. 專案稽查:是指稽查局依照稅收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以立案形式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履行納稅義務、扣繳義務情況所進行的調查和處理。


稅務稽查的數據來源?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稅務稽查的數據來源只要有兩個,一個是“舉報”,另一個是“數據分析”。而舉報的來源一般是群眾,數據分析的來源是“金稅三期”系統。

金稅三期(並庫版)自2019年3月1日上線以來,已經運行了1年,自國地稅合併之後,各地區稅務機關之間實現了發票信息和數據的共享互通,再加上金稅三期形成以軟件系統測評分析、預警評估、風險推送的稽查新模式,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篩查已經鋪開。

金稅三期經過一年多的“數據餵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精準捕捉企業行為軌跡”,另一個是“智能算法讓系統快速迭代”,換句大白話就是,金稅三期是企業的“X光機”,完全透視企業的財務和稅務數據。


稅務稽查,到底會查誰?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稅務稽查是想查誰就查誰嗎?

應該這樣說,稅務稽查是一項非常嚴肅的行政執法行為。關鍵點在於行政執法,任何一項執法行為都是有規矩的,從這一點講,就不會是想查誰,就查誰的。稅務稽查有嚴格的法定程序,稅務稽查的稽查對象來源,一般有四個方面。

1. 隨機抽查:稅局隨機抽查採取“雙隨機、一公開”原則,即為隨機抽取稅務稽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並將抽查情況和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隨機抽查類似“搖號”,無論有些企業多老實,多規矩,都有可能被抽中。另一方面,有些企業有問題,有違法偷稅的嫌疑,也可能不被抽中。

2. 群眾舉報:根據《稅收違法行為檢舉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9號),稅務機關可以通過“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接收稅收違法行為檢舉,服務熱線會把案件信息立即轉交舉報中心,舉報中心在收到舉報材料後15個工作日內完成分級分類處理,並依法對被舉報企業展開調查。

3. 系統分析:金稅三期系統對企業涉稅數據進行分析,根據系統設置的不同“紅線”,系統會對某些企業做出“經營異常”的判斷,這一類企業會被放到稅務稽查“數據庫”裡,一旦企業被列入“異常企業數據庫”,被稽查的概率就非常高了。

4. 關聯稽查:如果一家企業的上下游,或者其關聯企業被立案稽查,也可能會“被連累”,成為稽查對象。或某些關聯企業被法院等行政部門立案,企業則會被行政機關轉辦,交辦等形式關聯到的稅務稽查。


稅務稽查,由誰來查?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1. 持證稽查:根據《稅務檢查證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44號),稅務人員並非穿著工作服就能對企業進行稽查工作,稅務人員進行檢查時,應當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

2. 人員選派:稽查人員對選派採用“隨機原則”,稽查人員與被查對象有下列關係之一的,應當迴避,被查對象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1) 稽查人員與被查當事人有近親屬關係的;

2) 稽查人員與被查對象有利害關係的;

3) 稽查人員與被查對象有其他關係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


稅務稽查,何時來查?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稅務檢查的高峰一般是每年的6月-12月,稽查對象中,比例最大的是由金稅三期系統篩查出來的經營異常企業,企業可以先自查,如果出現如下情況,那麼被稽查的幾率就相對比較大:

1) 發票用量明顯增多,如半年不開票,突然一個月開票500萬;

2) 稅負較上月相比較變動率超過正負30%;

3) 預收賬款佔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20%;

4) 連續3-5年虧損;

5) 毛利率嚴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6) 進項和銷項品類完全不符;


稅務稽查,具體怎麼查?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根據《稅收徵管法》和《稅收徵管法實施細則》(國務院令第666號),稅務稽查被賦予的執法權力有查賬權、場地檢查權、責成提供資料權、詢問權、查證權、檢查存款賬戶權、稅收保全措施權、稅收強制執行措施權等。

在實施檢查時,稅務部門檢查人員一般2-3人一組,檢查人員會通過實地檢查、詢問、調取賬簿資料、提取證據原件、調研空白髮票、調取發票原件、檢查電子信息系統、檢查存款賬戶、儲蓄存款等方式開展檢查。需要注意的是:

1、稅務稽查會涉及到企業重要的財務、稅務信息和資料,企業需要按照稽查人員的要求,提供稽查所需年度的相關財務、稅務資料,例如賬冊、憑證、合同等。

2、隨著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推進,大多數企業現在都採用電子財務軟件記賬,檢查人員有權要求企業財務人員提供電子財務軟件的信息,同時也會採集並複製企業的電子涉稅財務數據資料。


面對稅務稽查,如何應對?

精讀|稅務稽查,查誰?何時查?誰來查?怎麼查?如何應對?

1. 態度足夠重視:如果你收到了《稅務檢查通知書》,遇到了稅務稽查,大家千萬不能再抱著僥倖心理以為可以矇混過關,一定要認真應對,針對檢查人員提出的疑點,仔細梳理公司業務,認真解答檢查人員的每一項詢問。

2.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企業是委託第三方進行代理記賬,或有委託稅務師事務所做財務顧問的,應該立即通知外包的專業人士進行協助,就如香港電視劇最常用的臺詞:“在我律師來之前,我會保持緘默”,只不過此處,你需要把“律師”換成“稅務師”。

3. 配合提供資料:會計人員要認真配合檢查人員,按要求提供賬簿、記賬憑證、報表等資料,這些資料檢查人員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整退還。

4. 交代實際情況:檢查人員在入場之前,一定是“做足功課”,調取了大量企業的財務數據和違規證據,面對有實際數據支撐的事實,應該如實交代。但同時要保留納稅人應有的權利,對政策規定的納稅人權益應據理力爭,主動與檢查人員溝通討論,不漏交一分錢,也不多交一分錢。


總 結

稅務稽查是稅務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稽查的數據來源於金稅三期系統,稽查對象可能由系統隨機抽查,也可能是來自於群眾舉報,但比例最大的還是被系統判定“經營異常”的企業。稽查時,檢查人員需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他們會通過實地檢查、詢問、調取賬簿資料、提取證據原件、調研空白髮票、調取發票原件、檢查電子信息系統、檢查存款賬戶、儲蓄存款等方式開展檢查。企業面對稽查,態度上要足夠重視,配合提供所需材料和如實交代情況,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通常情況下,稅局到企業進行稽查之前,都會調取大量的分析數據和違規證據,如非證據確鑿,一般不會進行調查。換句話說,如果稅局一旦上門稽查,則企業幾乎不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企業最應該做的,是要規範記賬和納稅數據,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經常對財稅數據進行自檢,發現問題立刻解決。

納稅是每個企業應盡的義務,企業的納稅狀況直接影響其信用評級、稅務評級和融資能力等,同時,稽查危機是企業生死的“邊界牆”,有些公司,在小的時候財務不規範,不繳稅,不繳納社保,稍微做大,一轉身就撞到“邊界牆”,多年努力付諸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