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說起長城北京段和天津段的起點,就不得不提到在驢友圈裡頗為有名的“三界碑”,以及由“三界碑”而衍生出來的“一腳踏三省”景區。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咱們國家有不少三省交界點,所處的位置各有特色。比如皖魯蘇的三省交界點是一口井,被稱為“三省井”,井臺側壁分書三省名,井上後來添了一小亭。喝一口這井裡的水,等於飲了三省之水。滇川貴的三省交界點是一處河道,稱為三江口。大部分三省交界點都豎有三稜柱的界碑,三面分別鐫刻著三省的全稱或簡稱。京津冀的三省交界處,就立有三稜柱的界碑,這個“三界碑”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立於明長城的敵樓基座之上。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薊州長城全長41公里,蜿蜒於北部群山間,天津薊州、北京平谷和河北興隆交界處的前甘澗村山頂,這裡有座敵樓,多年風雨殘蝕僅剩樓座。就在樓座上,樹立著北京、天津、河北“三界碑”,從”三界碑”沿城牆向西進入平谷將軍關,向北進入薊州黃崖關。天津地區靠近”三界碑”的是薊州前甘澗村,北京地區靠近“三界碑”的是紅石門村,村子四面環山,植被覆蓋率高,藉著長城和“三界碑”的資源,開發出“一腳踏三省”景區。“三界碑”海拔600多米,從這裡可以看到山下薊州的小山村、平谷的水庫、興隆方向的山路,還可以看到蜿蜒遠去的長城殘牆。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生活在“三界碑”附近的居民有喜有憂,以前他們打電話時,一不小心就被收了“漫遊費”。京津冀協同發展後,漫遊費取消了,用起電話來也放心了。站在“三界碑”處,甚至可以望見有“京東第一大集”之稱的靠山大集。已有600多年曆史的靠山大集名聲在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京津冀三地的商販和顧客。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三界碑”處長城多為“幹碴邊”

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現在保存完好的多為明長城,明長城的走向和位置,則大體劃分出了當時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實際控制區域。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000多公里,“薊州古長城”便是其中一段,如此龐大的軍事防禦設施,自清代開始就沒有修繕過,幾百年來歷經風雨,大多已經殘垣斷壁,有的城牆只剩下基座,薊州境內長城為北齊始修,沿用至隋唐,至明代進一步重修、加固和完善。薊州古長城因為用了石磚壘砌而比較堅固,雖然飽經風霜,歲月殘蝕,卻相對保留下了原始的風貌。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薊州古長城,東起赤霞峪,西至黃土梁,全長41公里,長城在一整片的青峰翠巒中,以古樸雄渾之勢無限向北延伸,在崇山峻嶺之巔蜿蜒曲折,騰挪伏躍,勾勒著群山的輪廓,一眼望不到盡頭。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作為南北朝時期的割據政權,北齊雖然僅存在28年,但其確實大規模修築了長城。《北史·齊本紀》記載北齊天保六年“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恆州九百餘里”。於北齊天保六年所修這段長城的東部起點“幽州北夏口”,目前的一種說法是“居庸關南口”。另外一種說法,此“幽州北夏口”並不是什麼“居庸關南口”,而是北京北面延慶縣四海鎮的海字口,在居庸關南口也並沒有通往山西大同的北齊長城遺蹟。到了天保七年,北齊又將這段長城向東、西分別進行了增築,《北史·齊本紀》:“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所以斷定薊州古長城應該是天保七年開始修築的。明代大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進行了重新設計,幷包磚大修,蔚為壯觀。歲月滄桑,斗轉星移,關口兩側山脊上的長城徒留殘破的牆體,散亂的碎石,婆娑的樹影,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從“三界碑”處仔細觀察天津段的長城,全部是用幹壘的方式築成。這種全為毛石壘砌為簡易石牆、沒有使用包漿的長城,當地稱“幹碴邊”。從“三界碑”放眼西望北京段的長城,將軍關至三界碑段長城不是用城磚砌的,用的是當地的山石料,因此損毀也很嚴重。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看著殘破的古長城,可以想到當年民夫擔挑肩扛,將石塊一塊一塊的壘砌,是何等的艱難。也讓我們在今天領略到了眼前的歷史奇蹟。

登三界碑,看古長城#天津旅遊#薊州

沿城牆前行,有的地方已經坍塌,烽火臺只剩下基座,大大小小石頭散落,看上去格外蒼涼!


千年以來,發生了太多事。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歷史湧來,又看透幾何?

更替興衰,誰又能逃脫輪迴?

盛世之後是衰亡,衰亡接踵是戰亂。

沒有永恆,只有更替,

繁華的更替,權力的交接,心情的起落,

風花雪月,花開花落,陰晴圓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