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99歲的王玉清的囑託:年輕一代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做有利於人民的好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用人才。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攝影/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

視頻/中國軍網記者 於愷舟 範逸婕

出品/中國軍網 騰訊新聞 中國人的一天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生病的三名小戰士,這三名戰士走不快,一路上,老班長帶領生病的小戰士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著青稞面做飯。不到半個月,兩袋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長看我們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一天,他來到河邊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裡,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儘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這是小學課本《金色的魚鉤》文章裡的原文。上學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老班長真聰明,能想到用針去釣魚;同時又真傻,為什麼他把魚肉都給別人吃,連魚湯也捨不得喝呢?記者怎麼也想不到,20多年後,竟然能親眼見到《金色的魚鉤》里老班長的原型之一——王玉清老人。

與課本不一樣的是,王玉清“老班長”沒有犧牲在長征途中,他後來還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諸多生死考驗,一直跟隨著革命隊伍為黨和人民奉獻了一生。

那枚珍貴的魚鉤現在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在向記者講述自己的經歷。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參軍

王玉清的父母都是本分的貧苦農民,用王玉清的話說是在世40多年沒有過上一天的好日子。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年幼的王玉清總是閒不住,能做的家務事他都做,時間長了,愛勞動也成了一種習慣。後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難,迫於生計,王玉清隨著父母逃難到了黔西。

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解放了黔西縣城,王玉清和父親抱著好奇的心情去城裡想看個究竟。

“人們傳說,紅軍殺人,都不敢接近紅軍戰士。”十多歲的王玉清有點害怕,只遠遠看著。

“看了一會兒,我發現,紅軍對窮苦百姓很和氣、很好,對地主很兇。”聽說紅軍是為窮人翻身求解放的,不打人,不罵人,官兵平等,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參加紅軍可以打土豪、分田地、過好日子。長期忍飢挨餓、受人欺負的王玉清很高興,在得到父親的同意後他參加了紅軍,成為紅二方面軍部無線電臺的一名戰士。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回憶起當兵之初送電報的事情。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我很快就學會了電臺那一套操作方法。”聰明好學的王玉清很快掌握瞭如何發報。“賀老總很喜歡我,常常用手指彈我的腦袋,還常把重要電報的傳遞任務交給我完成。”這麼多年過去了,說到賀老總的時候王玉清仍然有一絲靦腆也有一絲驕傲,好像還是那個被首長表揚了開心的小兵。

參加紅軍沒多久,王玉清隨部隊離開黔西,那時候的他沒有想到再也見不到父母了。因為不會寫信又怕連累父母受到迫害,王玉清與家人失去了聯繫,只是在1936年收到過一封母親重病的家信。直到全國解放後,他於1950年底通過在《貴州日報》上登尋人啟事才找到家人。可惜,那時父母已經離世很多年。作為長子沒能給二老送終,這是王玉清心裡永遠的痛。

長征

王玉清在長征途中差點丟了命。

當記者提出讓老人講講長征的故事時,王玉清頭一擺,手搖了搖說,“哎呦,不講嘍,沒什麼好講的。”可是嘴上說著不講的他,不一會兒又自顧自地打開了話匣子。

“長征太苦了,又要趕路,又要和敵人作戰。”1936年7月11日,紅二、四方面軍由甘孜地區出發,各級領導幹部再三動員,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一定要走出草地,到陝甘寧與一方面軍會合。甘孜是少數民族地區,窮鄉僻壤沒有任何工廠,農業方面只產豆類和少量的麥子。那麼多的物資有錢也無處買,到哪裡去籌集呢?經過千方百計的努力,戰士們每人才分到幾斤炒麵,與實際需求數差很多。王玉清他們過草地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了。

草地雪山路況複雜,開始還能做到按建制行進,幾天後自然而然地拉開了距離,只能根據每個人的體力最大承受限度走,天黑了就在原地露營。有帳篷就全擠在一起,否則就在樹下或避風處,幾十個人擠在一團睡在地上。兩眼望著天空,有時會露出月亮和星星,可突然間就會飛來雲霧雪花,這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儘管省著吃,王玉清的炒麵還是很快吃完了。他說他很幸運,因為遇到了一個把自己糧食分給他的班長。“電臺的炊事班長是湖南人,他知道我斷糧了,給了我兩把炒麵。他說,‘我也不多了,你要省著吃呀,不知哪天才能走出草地。’”

“那班長自己怎麼辦呢?”記者著急地問。

“班長就說了句,走一步算一步吧。”後來,王玉清就與班長走散了,出草地後多次打聽也沒打聽到他的下落。直到現在,王玉清仍然時常想起當時的情景,他說班長是他的救命恩人!“他要還在世該有多好。”王玉清默默地說了一句。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的老伴在講述王玉清的事情。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家庭

王玉清育有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對於家庭,他覺得是虧欠的。“幾十年的軍旅生涯,我沒有什麼大作為,也沒有什麼財產,而最讓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我的兒女。”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父女的感情很好,經常有聊不完的話。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與家人的合影。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王玉清的女兒十幾歲就當了兵,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比較短,她自稱是個“女漢子”。在她眼裡,父親是嚴肅的,很少見他笑;父親是“不著家”的,“爸爸什麼時候回來?”這是她問媽媽最多的話,甚至小時候有一段時間都不記得他長什麼樣子。“父親工作調動很頻繁,小學到中學基本兩年就得換一個學校。”各地輾轉的生活讓王玉清的女兒有種沒有根的感覺,好在家庭和諧溫暖。

“我父親這一生很不容易。”王玉清對孩子們都很嚴厲,經常叮囑他們要自力更生,要有責任使命意識,不要有優越感。

王玉清的一生都獻給了黨和軍隊,“他希望我們年輕一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做有利於人民的好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用人才。”王玉清的女兒說道。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的書房,乾淨整潔。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書房的一角放著的一個玻璃陳列櫃,裡面擺放著王玉清獲得的各種獎章。中國軍網記者伍行健 攝

王玉清今年99歲了。記者看到他的時候身體狀況很好,聲音有力,眼神明亮,行走來去自如。為什麼能保持這樣好的身體狀態呢?王玉清說與他長期堅持運動是分不開的。在60歲之前,他每天早晚都會跑五公里左右,60歲之後改為散步,平時出門學習、開會都以步行為主。

在王玉清家裡,記者看到三個鳥籠,幾隻小鳥在籠子裡唧唧叫著。王玉清說,養鳥一是興趣,二是為了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多年來他已經養過十幾種鳥。“看到它們跳躍飛舞就覺得它們很可愛,心情也會變好”。除了養鳥,王玉清還喜歡養金魚、種花,房子前面的三角梅就是老人剛搬來時親手種的,現在已經美得像個花園一樣了。


百歲紅軍的囑託|王玉清:《金色的魚鉤》裡的老班長原型


王玉清夫婦1955年的合影。(翻拍資料)

【人物簡介】王玉清,1921年11月出生,貴州威寧人。1936年2月參加紅軍,194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軍團部無線電臺、衛生部、宣傳部任通訊員、戰士、衛生員、宣傳員等。參加了紅軍長征,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72年5月任福州軍區炮兵司令員。1978年6月任福州軍區司令部顧問。1983年3月離休,現居福建福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