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制裁下,伊朗危機重重,為何卻還要支持也門胡塞武裝

近日,也門胡塞武裝襲擊了沙特油田後,美國卻跳出來指責伊朗。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談及也門胡塞武裝,就不能不提到伊朗。正是在伊朗的大力支持下,胡塞武裝才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他們不僅將也門政府軍打得難以招架,連沙特這樣的中東大國,也為它的襲擾不勝其煩,無可奈何。

那麼,本來在美國的制裁下,伊朗國內已經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為何他們還要支持也門的反政府組織胡塞武裝打內戰,有何目的呢?

在美國的制裁下,伊朗危機重重,為何卻還要支持也門胡塞武裝

(遜尼派和什葉派戰爭)

一、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我們知道,中東各國之間的矛盾,往往離不開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千年正統之爭。

早在公元7世紀時,穆罕默德就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傳到中東、中亞、北非等地,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

公元632年,在沒有指定接班人的前提下,穆罕默德突然去世。教派之間為了繼承人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帝國一方認為,繼承人應由穆罕默德的血脈近親,他的堂弟及女婿,具有雙重身份的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擔任。而教派一方則認為要選賢任能,光大教派,由先知身邊的得力助手阿布·巴卡爾做宗教領袖。

由於雙方爭執不下,勢如水火,伊斯蘭教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分別推崇阿里·本和阿布·巴卡爾為各自的領袖。從此,兩派間衝突不斷,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阿拉伯帝國和教派徹底決裂,雙方從此敵對仇殺,直至今日。

由於遜尼派佔據著國家權力,千年以來,什葉派遭受的鎮壓罄竹難書。這種現狀,直到伊斯蘭革命發生,霍梅尼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之後,什葉派才終於揚眉吐氣,挺直了腰桿。

當前,在中東伊斯蘭國家中,85%的教眾屬於遜尼派,什葉派僅佔12%左右,大多分佈於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巴林、黎巴嫩和北也門胡塞武裝控制區。

這下可以看出來伊朗為什麼支持胡塞武裝了吧。

正是為了不斷壯大中東地區什葉派的聯盟勢力,伊朗才向黎巴嫩真主黨以及也門胡塞武裝這樣的什葉派,給予大力幫助,以對抗遜尼派。

在美國的制裁下,伊朗危機重重,為何卻還要支持也門胡塞武裝

(霍梅尼)

二、輸出革命的需要。

伊朗作為伊斯蘭世界唯一真正的什葉派國家,在霍梅尼建立政教合一政權那天起,舉目整個中東,沒有一個盟友。

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對伊朗來說,簡直是群敵環伺,虎視眈眈。

這時,伊朗如果不主動出擊,壯大什葉派地盤和勢力範圍,在遜尼派佔據絕對優勢的中東,勢必被吞噬。

所以伊朗加緊輸出宗教革命。在伊拉克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倒臺後,伊朗扶持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成功掌控了伊拉克政權。敘利亞境內遜尼派人口眾多,伊朗就堅定扶持什葉派的阿薩德家族,力保其政權不失。

對於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之類的反政府什葉派組織,伊朗更是出錢出物,將它們收為門下小弟。以此來達到推翻當地遜尼派政權,壯大什葉派聯盟的目的。

在美國的制裁下,伊朗危機重重,為何卻還要支持也門胡塞武裝

(胡塞武裝分子)

三、反美戰略的佈局。

早在二戰還未結束時,認識到石油戰略價值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揹著英蘇兩國,和沙特老國王,在一艘美國軍艦上會晤,明確了美國對沙特提供保護。為後來的石油美元霸權,埋下了伏筆。

伊朗變身為伊斯蘭國後,對於阿拉伯遜尼派的老大鄰國沙特,自然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但懾於美國站在背後保護,又不敢明目張膽打上門去。

伊朗對沙特的仇視和堅定的反美路線,讓美國的中東石油戰略受到了挑戰。為了遏制伊朗的崛起,從什葉派掌權開始,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就從未間斷。

同時,美國還著力打造一個反伊朗的阿拉伯聯盟,力圖把伊朗從經濟和地緣上摁在地上。伊朗自然不甘就擒,於是在實際控制伊拉克的前提下,大力扶持胡塞武裝。

一旦胡塞武裝成功奪取政權,那麼沙特就陷入伊朗、伊拉克、也門三國的什葉派聯盟包圍圈。這樣既可大大壓縮沙特戰略空間,又能牽制美國,達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長期以來,雖然阿拉伯聯軍裝備精良,深入也門作戰。但面對擅長游擊戰的胡塞武裝,仍然討不到什麼便宜。

現在的胡塞武裝,已經儼然成為伊朗對抗美國的殺手鐧,不斷對美國保護下的沙特進行襲擾打擊,搞得沙特和美國相當難受。

(參考資料:《伊朗與也門胡塞武裝組織的關係探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