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清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全長423公里,古稱“夷水”,起於恩施利川,止於宜昌宜都陸城,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流域山明水秀,號稱“八百里清江畫廊”。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2017年長陽居溪風光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2017年三洞水大橋,湖北天氣預報裡宜昌地區主畫面風景拍攝地

因清江優質的水域環境,加上移民戶需要安置產業,移民發展網箱養魚成了首選。2006年開始,網箱養殖大量興起,老百姓這一干就是十幾年,清江魚也因此遠銷海內外。

到2013年,網箱接近飽和了,水也變了色,既吃不成也洗不成,水面甚至漂起了垃圾。由於網箱養殖氾濫,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嚴重影響了清江水體的質量。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2017年庫區網箱拆除

近年來,“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

做清江網箱養殖十幾年的漁民面臨著拆除家當,另謀生路。在當地部門井然有序地組織和漁民的大力配合下,2017年底清江段的網箱全部拆除,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養殖汙染問題全面解決。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2018年居溪&三洞水風光

清江水又恢復了清澈,青山綠水又回來了,可是從事網箱養殖十幾年的漁民卻皺起了眉頭。這些漁民最年輕的四十多歲,他們的人生經不起大風大浪,所以接下來怎麼生存,這是面臨是最大的問題。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清江河畔後照莊園

2018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發展美麗鄉村共建城鄉美好是首要目標,那麼對曾經在清江上從事網箱養殖的漁民來說,這是很好的發展契機。沿岸漁民可以做些什麼呢?

隨著時代變遷,曾經的漁民從岸上下水,現在又要從水裡上岸了,梓容認為,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著手:

一、發展123產業融合。即融合休閒旅遊、特色民宿、農業產業等,形成鄉村旅遊產業鏈。2018年居溪村後照莊園的建設,集江畔旅遊、土家民俗、生態茶產業於一體,不僅沒有因為上岸而減少收入,更是帶動了本村貧困人口就業,為政府扶貧工作也做出突出貢獻。

二、充分利用清江沿岸優質的生態環境,發展適度規模的特色農產品,逐漸做成小而美的品牌。比如小種產品蒲公英,可做成養生茶,由於人們對養身的重視,養身茶也成了隨手必備。但是切記,千萬不要盲目發展,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和生產規劃。

三、自身經濟實力略薄的個體,跟著大戶走。人家做田園綜合體,或者小產業,我們可以跟別人合作,利用自有的土地山林資源搞特色種養殖項目,作為大項目的補充配套。

三峽清江庫區網箱拆除後,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咱這樣做

2018年網箱拆除後的三洞水大橋

清江庫區漁民為了支持國家的建設,舍小家為大家,同樣也有很多人面臨著失業,關於漁民上岸後的產業發展,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