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汉武帝时期的13次征讨,彻底平定匈奴祸患,为何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西汉初期被匈奴虎视眈眈已久,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初,就率领士兵前去征讨匈奴,直到汉武帝时期开花结果,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将领在元狩4年漠北之战,彻底捣毁匈奴单于。此役之后,匈奴再也不敢与西汉王朝正面碰撞,躲到极北苦寒之地。可是卫青和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之前,这两人共同发动了13次对匈奴的战役。不管战役的大小,双方算是互有攻守,也让大汉投入巨额的军费,许多青壮年男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卫霍这两人评价并不是太高,且对于西汉发动多次征讨匈奴战役,也是持怀疑的态度,其中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和背景呢?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公元前129年,卫青与公孙敖、李广,分别率领约一万人马前去进攻匈奴。此战卫青彻捣龙城,斩杀匈奴800余人,李广则是全军覆没自己侥幸逃脱。随后在公元前128年和127年,卫青率领大军出征匈奴。西汉这边损失不大斩杀匈奴5万。随后在元狩6年春天,卫青与侄儿霍去病,首次联袂率军征讨匈奴。此战前将军赵信临阵叛逃,卫青无功而返,还好霍去病脱颖而出,率领800轻骑直捣匈奴老巢,斩敌2228人。公元前121年,以及119年之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庞大的战争,漠北之战就是发生于元狩4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这场战役也为西汉彻底平定匈奴祸患,笔者查阅多方资料,诸如《史记》和《汉书》,得到的确切数据统计来看,西汉在征讨匈奴的战役当中本方损失了不少。可是在公元前127年,卫青俘虏数千匈奴,并带回百余万的牛马。西汉面对匈奴的大战中,虽然本方损失不少青壮年男子,但是从资源互换以及土地,西汉这边其实并没有损失太多。然而,司马迁却觉得,西汉或许不应该发动对匈奴的战役。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比如《史记·匈奴列传》中就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朝灭亡之后,当时有部分中原人远逃北方,经过慢慢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形成匈奴。《匈奴列传》中,司马迁还有其他对于征讨匈奴的看法,由于篇幅所限,也不和大家过多赘述。总之司马迁认为匈奴本是中原人士,西汉王朝与他们刀兵相见有伤和气,也不利于大汉发展。刚刚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化经济已经处于顶峰,百姓们已经过惯了好日子。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突然汉武帝上任之后,非要重用卫青和霍去病发动大战,或许司马迁本着人文角度,或者从平民百姓生活方面出发,认为汉武帝不应该“穷兵黩武”。司马迁并不那么痛恨匈奴,他似乎认为西汉发动对匈奴的大战也是可有可无的。只是笔者认为,匈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困扰中原。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接壤,赵孝成王派遣大将李牧率领10万人马卫戍边疆。秦始皇嬴政登基之后,更是修建长城,以抵挡这些北方游牧部族的侵略。西汉初期,匈奴更是肆无忌惮的南下入侵甘肃,新疆一带西北地区。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已经清楚的认识,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这个问题,或许西北部将有大乱发生。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司马迁他是文人并没有上过战场,文人的眼里考虑这些大战是没必要打的,双方完全可以互相谈判。匈奴能够主动退兵,或者是与大汉求和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匈奴这个问题,困扰中原数百年,虽然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华夏后裔,可是笔者黑暗的设想下“或许匈奴并不认为他们是华夏后裔”,从之前的所作所为来看,匈奴完全是想至西汉于死地。漠北之战之后,匈奴实力锐减不得不苟延残喘,但是到了王莽篡汉时,匈奴又在我国西北部为祸作乱。直到东汉窦宪大将军再次“封狼居胥”,才彻底铲除匈奴。

卫青霍去病共13次征讨匈奴,打出大汉威名,司马迁却说“不该打”

​如果按照司马迁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一味的与匈奴求和,那样就会给这个部族带来充足的缓和以及发展时机,“尾大不掉”这个道理想必大家都懂,万一匈奴成长为不可战胜的敌人,那么对于西汉或者整个中原将会是灭顶之灾。毕竟匈奴只是游牧部族,打了就跑,机动能力特别强,汉武帝也是苦心经营多年,最后才彻底将匈奴赶走。所以司马迁他认为不应该打这场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妇人之仁。有时我们并不想发动战役,可是当嘴皮子磨干,别人还不理睬,甚至肆无忌惮的往你眼里揉沙子,这时候就需要用一点实质行动,让他知道你的厉害,只有给敌人沉重打击之后,他才会怕你吧?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