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個獲取知識越來越方便的時代,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盡可能通過購買更多圖書,上更多的興趣班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雖然知識很重要,但知識只是認知的起點,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構建自己對未來的期望。
第一是提問。能提問,意味著孩子開始從自我世界向客觀世界進行轉變,對事物產生好奇與疑問,並希望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更多的認知,豐富自己的思想。
第二是解釋。能解釋,意味著孩子可以開始有選擇的回答關於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就算是孩子對某件事情或思想的解釋是錯的,不完整的,也能幫家長了解孩子對哪個概念沒有搞清楚,或者對哪個思想還存在困惑。
第三是闡明。能闡明,說明孩子懂得使用實際的例子來幫助他體現某個事物的含義,或者是將獲取的知識放到具體的事件中去進行說明。當孩子具備發散思維,能夠舉一反三給出更多解釋的時候,就是他們思維意識開始成熟,懂得輸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是運用。孩子學了之後能在實際的場景中應用非常重要。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未經教育的頭腦》中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將學到的概念應用於新的問題和新的情境中,就說明他真的掌握了這些知識。雖然孩子可能在應用中並不熟練,但家長需要有目的的加以引導,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也需要自己嘗試解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建立起學以致用的習慣。
第五是洞察。洞察需要孩子可以對事物有著不同的觀點,既能為自己擁護的立場辯護,又能有道理的批判某個立場。這就需要家長為孩子提供開放性的溝通與交流機會,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會議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能獲得家長的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強迫與指責。
第六是共情。共情就是從個人精神層面進入另一個人的視角,也就是我們常說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可以讓孩子學會從他人角度看待世界,從其他人看似古怪、奇特的觀點中發現價值。當然,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於家長是否可以保持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待與尊重孩子的觀點與行為,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共情力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價值。
第七是自知。自知就是孩子在學習領域一直強調的認識自己的過程。通過觀察自己內心世界,審視自己個人行為、思維習慣與接人待物,判斷是否影響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理解。
孩子一旦理解並掌握了自知能力,標誌著孩子真正從自我世界中成長起來,可以較為客觀、科學的看待客觀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一個獨立人格的進化過程,真正從“孩子”走向“獨立的人”。
關注“比肩教育”,以未來的眼光看教育,以實操的思想做教育
閱讀更多 比肩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