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信郵哀思”祭掃已有300多封“家書”抵達

廣州“信郵哀思”祭掃已有300多封“家書”抵達

“信郵哀思”服務志願者張女士在整理信箱 記者梁喻攝

您的“家書”有他們用心對待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符暢、通訊員廖培金報道:今年清明期間,全市殯葬服務機構暫停現場祭掃活動。同時,廣州市創新推出了“信郵哀思”服務,市民群眾可以把對先人的思念寫成一封信,郵寄到市殯葬管理處。一封封滿載著思念的信件,是如何被送達先人的墓地和骨灰盒前的?4月6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參與“信郵哀思”服務的志願者和有關工作人員,瞭解他們參與該服務的感受。

送往墓地信件會進行過塑

出生於1992年的李俊彬是第一次做志願者,4月5日剛剛“上崗”,當天便參與了300多份信件的整理工作。

談及做志願者的原因,李俊彬說,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他沒有回家,想趁著假期做點事。通過搜索,他從廣州公益“時間銀行”上面看到了招募信郵哀思服務的志願者的信息,於是便報名參加了。

5日早上9時,李俊彬正式到崗,他從郵政快遞員手中接過市民寄來的信件,然後按信件寄達目的地的位置進行分類。如果信件是寄往墓地的,在室外暴露容易損壞,還需要對信件過塑。接下來,再對每份信件進行登記,一一整理好,等待各殯葬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前來收信。

300餘份信件,整理起來也相當費時。他和其他志願者從早上一直忙活到下午5時。

觸碰每份信件都特別仔細

“我生活在廣州,孩子也出生、成長在這裡,所以我們要為這裡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42歲的張女士如是說。她從遼寧省遼陽市來到廣州已經15個年頭了,一路見證著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同時也一直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將溫暖帶給這座城市的其他人。

今年清明期間,她從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平臺上報名參加了“信郵哀思”服務,和李俊彬一同負責信件的分類、整理。觸碰到每一份信件時,她都特別小心仔細,“今年他們沒辦法親自過來拜祭先人,我們就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替他們把這項工作做好,也是替他們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她說。

信件分發之後,又是怎樣被送至先人墓前(骨灰盒前)的?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火葬服務部骨灰管理組組長莫源(化名)介紹,工作人員拿到信件後,會按不同的骨灰樓進行分發,然後將信件送至各個骨灰樓。隨後,骨灰樓的管理人員再按照先人骨灰所寄存的位置,把信件放入各個格位中。整個過程中有規範的動作和語言,以向逝者表達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