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三藏---經、律、論

十六------三藏---經、律、論

十六------三藏---經、律、論

佛陀的教理,佛教的每一段理論,都一定對應著修行,教理一定要落實到修行上。我們現在正在學習的是佛陀的“二時教法”,二時教法在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的時候,我們把它歸結為四重“二諦”。我們已經討論了前面兩重“二諦”,即“世俗諦”“緣生”和“勝義諦”“性空”。這兩重“二諦”落實到修行上就是“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的不二。

當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見到眾生生活困苦,從“世俗諦”緣生的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在悲心的驅使下去佈施,而這個佈施的行為增長著福德,這個佈施的心就是“世俗諦菩提心”。但是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佈施的那一當口,還要在“勝義諦”上觀性空,“三輪體空”而行佈施。通俗的講,就是佈施了還得當沒佈施。這就是“勝義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增長著眾生的智慧。因此大乘佛法告訴我們,凡夫入手修行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這樣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淡化,消融我們心中對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那個“我”的執著。

“無我”這是佛陀給我們講的第一個要點,我們修行佛法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證“無我”。用“般若”去證“無我”。在“般若’的統攝下去佈施,去修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般若“可以說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到這裡我們把《金剛般若菠蘿蜜經》裡面般若和菠蘿蜜弄明白了,現在解釋金剛和經。先說金剛,金剛比喻堅硬無比,就是比如“般若”能夠斷除眾生的無明和煩惱。能夠眾生走向解脫。所以這部經書名字喻義以“金剛”比喻“般若”。

佛教這個宗教的文獻數量是巨大的,因此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佛法的人,面對浩瀚的佛教典籍,我們會無從下手的。因此在佛教的歷史上,對浩瀚的佛教典籍的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最簡潔的分類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三類,分別起名“經”“律”“論”。

首先“經”和“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定是釋加牟尼親口所講的,我們叫“佛說”。經是佛陀所講的道理,律是佛陀為後世弟子們所建立的行為規範---戒律。“論”是佛陀涅槃之後在印度各個歷史時間出現的這些對佛教有著精深的研究的學者,修行者,高僧,統稱為“論師”,他們通過對“經”和“律”的學習,進而寫出他們對佛法的理解的著作。因為這些著“論”的大師們,很多都是得道的菩薩,他們對佛陀教法做了非常系統化的闡述,這些系統化的闡述就是我們今天眾生學習佛陀的“經”和“律”的橋樑和工具。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兩種人,第一種是他對佛陀的教理深信不疑,沒有絲毫的懷疑,這樣的眾生叫“隨信行”的眾生。第二種就是他聽了佛陀的教理,但是他會懷疑,那麼“論”師們寫的這些“論”典,對這一類眾生是及其重要的,因為“論”師所著的“論”,他們往往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上,利用凡夫的顛倒見,進而一步一步的推理,證明凡夫此時此刻是在顛倒的,他站在凡夫的立場上,首先利用“虛妄分別”而一步一步的推理,證明凡夫確實此時此刻是“虛妄分別”的。“論典”中這樣的推理對我們現在的眾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因為很多眾生是需要對佛陀教理的理論的分析學習才能建信心,這樣的眾生叫“隨法行“的眾生。

佛陀是證道的智者,“經”中所記載的,都是佛陀作為智者他現證了真實,從他從清淨的法界當中流淌出來的教言,我們管這樣的教言叫“聖言量”。“比量”就是立足於凡夫,利用凡夫所能接受的那樣一種推理的模式給眾生講法。佛經中佛陀主要是“聖言量”適度的運用“比量”。而論師們寫的論典裡面則充分的利用了“比量”,運用我們凡夫所能接受的,種種的推理的模式來解構。

“經”“律”“論”這三部分的典籍合到一起就稱為“三藏”。我們經常說的某位法師是三藏法師,是隻這位法師對佛教典籍的“經”“律”“論”都有這精深的學習和研究。雖然佛經都是佛陀說的教理,但是在廣大的佛經中有一個例外,就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是記載著我們中國一個著名的僧人,惠能禪師一生的行跡,一生對佛陀教法的理解。這是唯一的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