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唯獨遺失了他,一起聊聊漢武帝

史記中的這篇是後人截取《封禪書》以補缺失的《史記 孝武本紀》,原作已遺失,所以這篇就簡單說說對漢武帝的些許評價吧

漢武帝是孝景帝排行居中的兒子,他的母親是王太后。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所以就從電視劇裡說起吧,劇中對於漢武帝固然有相當一部分美化,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們對漢武帝的評價。

史記唯獨遺失了他,一起聊聊漢武帝

在整個歷史長河裡,漢武帝的功績斐然:外擊匈奴,內削諸侯,南平百越,東撫蠻夷,北通西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如此帝王,若不能稱之為“雄才大略”,那還有誰敢當此稱號?試想,若使李後主來漢朝當權,只怕還是要亡一次國的。

秦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統一帝國,無論對內對外,都無先例可循,這就更顯出了秦皇漢武作為開創者的難能可貴。

再看《通鑑》裡漢武帝對自己的認識: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史記唯獨遺失了他,一起聊聊漢武帝

從這段話裡就可以看出漢武帝自認為一輩子辦了兩件事:第一是極大程度地發展和完善了帝國體制,從戰國以來,各大學術派別在認識到統一的浪潮不可阻擋的同時,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但只有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到了漢武帝,儒家、法家、黃老道家終於合流,這才有宣帝口中的“漢家制度”,影響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第二是對外反擊匈奴,找到了解決北部邊患的正確方針(到東漢竇憲北伐終於徹底解決北匈奴)。外事四夷,擴展了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

但是,就劉徹自身來評價,這些並不全面!我們客觀來看,漢武帝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譬如,他好色而不淫,他窮兵不黷武,他多變也痴情……

史記唯獨遺失了他,一起聊聊漢武帝

後來衛青去世,巫蠱之禍時武帝年事已高(65歲),身體有恙,也是此次悲劇的原因之一。

太子劉據兵敗出逃時,武帝已逐漸醒悟,只是沒有公開頒佈赦令,及至太子被逼自殺,他一定是很後悔的。次年即因謀立昌邑王之事將丞相劉屈氂腰斬,難保其中不是懷著對巫蠱一事劉屈氂作為的怨恨;又擢升為太子鳴冤的郎官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修建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臺,寄託悲哀的思子之情。

其後又遣散方士,不復出軍,以明休息。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下詔令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令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輔佐幼主;可見武帝最信任的還是衛霍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