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满清四百年(23)打压东林党

东林党这么积极地拥护朱由校,可不是简简单单为了维护帝国的继承秩序,忠心也是要花钱的。

天启元年四月十二,东林党三元老之一的邹元标重新回到朝廷。万历十八年他被炒掉后,潜心学习,游历山川。东林党多次推荐人才,将其列为首位,均被万历拒绝。

历经三十年的历练,邹元标逐渐走向成熟,再次回到朝廷,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立场。

他上班第一天就给新皇帝上疏,认为国事崩坏,都是门户之见对立,贤才不能为国效力所致,今后应该摒弃门户之见,用人方面举贤用能,做到公平公正。

天启皇帝甚为感动,点名表扬了他。

邹元标趁热打铁,向朱由校推荐了18个贤能之人,过了两天又推荐了15个人,这些人果然均为东林党人。可以看出,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邹元标确实成长了,以往他都是直来直往,明人不说暗话,现在他学会了阳奉阴违。

朱由校也很慷慨干脆,全部同意了东林党人的请求。东林党人进入中央系统,逐渐占据要职。叶向高为内阁首辅,邹元标为左都御史、赵南星掌为吏部尚书、杨涟为左副都御史等,朝廷出现了“东林势盛、众正盈朝”的局面。

东林同志们经过多年奋战,东总再次建立了东林内阁,掌控了朝政大权,按理说应有一番大作为,恰逢当时又是多事之秋,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一展才华。

重用东林党人,是朱由校决心重振朝纲的标志。东林党人一直认为是朝廷不重要他们这样的正人君子,才导致国家江河日下。朱由校16岁继位,起初被这群顾命大臣的热情感染了,毫无保留地把内阁、吏部、都察院等核心部门的位置都给了东林党人。

基于朱由校这样的支持力度,东林党人掌权后,究竟干得怎么样呢?

万历四十八年,楚党熊廷弼接替杨镐经略辽东。浙党出身的姚宗文,因党派矛盾倒向东林党,他巡视回来上疏弹劾熊廷弼。以吏部尚书周嘉谟为首的东林人士,力主裁撤熊廷弼,派出精明强干的东林党人袁应泰接替熊廷弼的工作。

袁应泰经略辽东后,自恃读过几年兵书,妄言联合蒙古诸部,一举荡平金国。在天启元年三月,成功地把辽阳和沈阳全部丢掉,把熊廷弼辛苦攒了一年的家当全部败光。袁应泰畏、罪自杀,东林党人大赞其为国捐躯,闭口不谈袁应泰丢城失地,把罪责推卸得一干二净。

朱由校没有发作,默默地背了黑锅,从内帑拨出一百万两白银作为辽东饷银稳定边疆,又让薛国用暂时经略辽东。同时,朱由校主动认错,下旨请熊廷弼再度出山。

朝廷重新启用熊廷弼的时候,东林党又安排了王化贞为巡抚在当中搅屎。经抚不和,愈演愈烈,身为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在廷议的时候,全部偏向自己的学生王化贞。廷议的结果是直接罢免熊廷弼,让王化贞主持辽东工作。朱由校不同意,让朝臣再议,几次的结果都一样。

朱由校干脆放弃了廷议,直接下旨让熊廷弼和王化贞共同负责辽东工作,经、抚同责。熊廷弼口齿虽利,却魄力不足,朱由校赐予他尚方宝剑、给了他决断大权,他却畏惧东林党的势力陷入口舌之争,无所作为。最终,王化贞轻信孙得功,主动出兵挑衅努尔哈赤,兵败而丢广宁。

熊廷弼和王化贞同时入狱,主持审讯的为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等人,皆为东林党人。熊廷弼性傲,只拜不跪,拒不认错。同为东林党人的王化贞,入朝堂跪下嚎啕大哭,将丧城失地之责全部推给了熊廷弼。事后,王纪还特别交代王化贞,一定要主动认错,态度端正,以后还有机会位列朝堂,如果学熊廷弼那是必死无疑。

东林党审讯之后,东林党将熊廷弼和王化贞全部定了死罪。对熊廷弼给出的结论是:相比杨镐,更多一逃,相比袁应泰,反欠一死,宜用重典。东林党保住了王化贞,熊廷弼拿出了四万两银子求汪文言打通关系,也把小命暂时保住。

这一次,朱由校继续默默背锅,也没发作,但是他内心已经不相信东林党了。

广宁沦陷后,王在晋建议退守山海,朱由校批准了这个方案。袁崇焕出来搅局,要建宁远城。叶向高组织廷议,基本认为袁崇焕有理,王在晋畏敌自保。孙承宗出关巡视,回来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方案,开始执行袁崇焕方案。

三年多耗费千万两白银,就修建了一个主城宁远,大小堡垒一大堆,屯田五千倾,练兵十一万。孙承宗看似成果硕硕,却没想过这是大明政府投入巨资产生的结果。朱由校多次派魏忠贤去探查情况,均被孙承宗拒之门外。广宁沦陷后,朱由校已经重启太监监军制度,让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并兼管东厂,不断派情报人员到山海关搜集情报。孙承宗明知如此,还公然反抗,这些朱由校也忍了,他选择相信自己的老师。

孙承宗寸土未复却卷入了党争,还要带兵回京清君侧,朱由校只能给他放长假。孙承宗的做法让朱由校失望透顶,念在恩师之情,他还是让孙承宗荣归故里,换作崇祯早就让他去见阎王了。

高第接任,核查兵员不足六万,被东林党群起攻击,成了背锅侠,这种伎俩朱由校心知肚明。早在天启元年七月初十,兵科都给事中蔡思充奏报,辽沈沦陷了四个月,蓟州、昌平真定、保定出关的兵才16660多名,勉强符合征调之数,却多为老弱。其他地方都不达标,宣府少10000人,山西少2200人。从大同征调15000人,来了1900人;延绥原征调15000人,来了185人;宁夏征调2200人,来了527人;固原征调2466人,来了555人;甘肃征调2200人,一个都没来!每次募兵,钱照常发下去,士兵人数都凑不齐,致使屡战屡败。大明王朝,泱泱大国,奈何连蕞尔小国都打不过,真是快烂到骨子里了。每次打仗说是募兵十来万,真实人数可能连一半都达不到,但是军饷却一个不少。

果然,在宁远之战中,城虽未丢,觉华岛却被攻破,2000多艘船只被烧,20万石粮食被抢。在东林党的努力下硬是吹成了宁远大捷,捧出来一个战神袁崇焕。

东林党在五年内,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就问你们是否满意?

朱由校一开始年幼无知,天真地认为这群正人君子心系江山社稷,把国家交给他们应该从此无忧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这群人坏起来无所不用其极。就像名门正派出身的灭绝师太,杀起人来照样不眨眼。

在广宁沦陷后,朱由校已经察觉到这东林党人治国无方,党争有术。这些人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现在才过了一年,如果把这些人都打倒,无异于直接扇自己的脸。再说了,东林党里也有务实的人,不能一棒子全打死。他自己内心,还是希望朝臣真的能够放弃党争,专心治国。

他下了一道诏书,用劝解的语气对所有臣工说:你们这些科道官员,天天上疏弹劾,没有一个认真谈论国事。现在广宁沦陷,都是因为经抚不和,以致生灵涂炭,我心急如焚。你们整天搞党争,不体谅国家的难处,你们为臣的德性操守何在?希望大小官员以后虚心做事,齐心协力共图国家大事,切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再有造谣生事的,绝不姑息。

皇帝的诏书如同放屁,他们照样斗来斗去,互相挑毛病。最过分的,竟然将手已经悄悄地伸入到了内廷,王安同志成功地被“糖衣炮弹”腐蚀了。

【勾结内廷】

王安曾经是朱常洛的玩伴,陪伴他一起长大。朱常洛继位后,王安就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朱由校继位后,在天启元年五月封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从级别上还给他升级了。

按照惯例,王安接到委任状是要上疏请辞,大概是内容是说皇上器重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疏学浅,何德何能,不敢担此重任啊!

皇帝接到奏疏后,一般都会安慰一番,说你呀平时工作用心努力,我都看在眼里了,你也不要推辞了,勇敢地担负起责任。

王安是不想升成掌印太监,在奏疏中他直接对皇帝说,自己没把工作做好,愿意领罪,不愿意领官。为什么升官了,这位王太监还不开心呢?

司礼监掌印太监,看似级别司礼监高于秉笔太监,实际权力是小于秉笔太监的。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秉笔太监专门负责处理内阁日常奏疏,按照皇帝旨意予以“批红”,从形式上看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可操作空间,少数比较有种的秉笔太监可以借助这样的权力假传圣旨。

掌印太监主要就负责审核和盖章,把控最后一关,掌握着否决权。如果觉得不妥,可以咨询皇帝,问清原由后再盖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天接到奏疏那么多,不可能每条奏疏都跑去问问是不是皇帝的意思。问错了还得挨皇帝批评,时间久了掌印太监就是一个专门盖章的。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意思不被篡改,一般都用极其忠心的太监担当秉笔太监。一个人从秉笔太监升成了掌印太监,真实的含义就是不受宠了,所以明朝牛逼的太监基本都是秉笔太监。

至于秉笔太监假传圣旨,我可以明确告诉你,那是基本不可能的!秉笔太监“批红”后,要再次传到内阁,内阁根据旨意写成诏书后发放六部执行,方才生效。这一切都有存档备案,看看现在的机关单位发文程序就明白了。如果真查起来多少年你都躲不掉,而且内阁如果有异议,还能直接找皇帝问问原因,是否假传立见分晓。

一直拖到了七月十九日,朱由校突然下诏,降王安为南海子净军。同时,任命魏忠贤为秉笔太监,王体乾为掌印太监。王安为什么突然就被朱由校抛弃了,总该有个原因吧。史书说王安之死,是因为客、魏联手蛊惑朱由校所导致。

这并不是真实的原因,只是东林党为了抹黑这两个人的说辞而已。在《明熹宗实录》中,天启五年九月的内容记载了朱由校处死王安的原因:“杨涟、左光斗、周朝瑞、汪文言凶恶小人,目无法纪,素与内侍王安互相交结,妄希定策,首倡移宫,夤缘作弊,符同奏启,威逼康妃,亏朕孝德。”

王安为什么跟外臣关系密切,就必须处死呢?

这个得从明朝的内阁制度来看。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直接统领六部,他老人家CPU处理能力强悍,超强负荷工作几十年都没出问题。

老朱的后代就没他这么勤奋了。他们发现老祖宗这样太累了,国家事情也分大事小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于是在六部之上又出现了一个内阁,由朝中行政经验丰富的大臣担任。皇帝还是不放心内阁大臣,让内阁大臣把奏疏先看一遍,看完后写个处理建议,即“票拟”。之后再把奏折送到司礼监,由秉笔太监整理归纳上报皇帝,皇帝给予指示后由秉笔太监写上最终的处理意见,即“批红”。然后奏折再送回内阁,有内阁存档、拟旨、下发六部执行,这样一套公文流程才算走完。

再到后来,皇帝每个奏折也都懒得听太监汇报了,一般只听重要的奏折,普通的奏折就直接由太监根据内阁的“票拟”,直接抄上去就行了。以往丞相处理政事的议政权利和决策权利分别被拆成了“票拟”和“批红”,如果秉笔太监跟内阁成员打成一片,也就意味着“票拟”和“批红”集中到了内阁手里,那么内阁就真正具有了类似丞相处理政务的完整权力,这等于变相恢复了丞相制度。所以,有点觉悟的太监都知道,这是政治禁区,坚决不能碰的。

这里就有个经典的案例。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时候,与冯保打成一片。正是因为有了冯保的支持,张居正才能杀伐决断,强力推行变法,成了事实上的丞相。可以说,张居正变法成功,有一半功劳是基于冯保无私的支持。张居正倒台后,冯保自然也成了言官攻击的对象,说他勾结张居正把控朝政。

王安跟冯保情况差不多,他也被人拉下水了,跟朝臣混成一片,踏入了政治禁区。

当时有个传奇人物叫汪文言,他的存在几乎就是东林正人君子的照妖镜。汪文言原名汪守泰,是南直隶徽州府歙县的一名库吏,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有大侠风范,道上的朋友基本都听过他的大名。

工作不久,汪文言因监守自盗被判处戍边。凭借过硬的人际关系,在边疆没干多久他就自己逃了回来,换了新名字叫汪文言。他花钱弄了个国子监生,继续用他那三寸之烂之舌开始在京城混。

混了一段时间,发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朝廷大员都不鸟他。这也正常,朝廷这些人都是科举出身、根正苗红,属于高端人士。反观汪文言没学历、没地位、没家世,典型的屌丝。

没钱谁愿意跟你交朋友,李三才结交遍天下,那可都是钱堆出来的。汪文言很聪明,立刻转变思路,既然暂时不能结交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那就先结交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放眼整个朝廷,地位比他一个国子监生地位还要低的,也只有宫里打杂的太监了。

后宫太监多的是,像司礼监和东西厂这样的高端部门,即使是太监也不可能搭理汪文言这种小混混的。到底该选哪个人呢?

恰巧这时候,汪文言遇到了自己的同乡、内阁中书黄正宾。黄正宾看上了汪文言这张犀利的嘴巴,想让他去结交太子府中的王安,此人跟朱常洛关系非常密切。在黄正宾的引荐下,汪文言投奔在王安门下,事之如父。王安跟汪文言一见如故,既不是因为两人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也不是因为两人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主要还是因为两人都比较爱钱。

光宗继位后,王安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进入内廷最有权力的部门。汪文言基于和王安这种亲密的关系,瞬间身价倍增,东林党人赵南星、韩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纷纷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左光斗将其视为心腹,魏大中为其提供钱财,让他去跟王安搞好关系。对于汪文言不堪的过去,这几个正人君子全部选择视而不见。他们需要汪文言这种“脏人”,去帮他们办一些自己不便办理的“脏事”。

在移宫案中,汪文言充当中介人,为内廷和外廷传递信息,在得到大家认可后,他果断加入了东林党。

当外廷和内廷关系打通后,工作就好办多了。在光宗时期,王安与当时的内阁临时首辅刘一燝、韩爌关系密切,内阁所奏请,无不从。发放内帑、打击李选侍,批准东林党人推荐的用人名单,他都欣然同意。邹元标这样的正派人士,就是王安引进来的,天启登基后见木已成舟,也就批准了。

王安的“正义之举”获得了东林正义人士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赞扬为人正直、品性极高、有大臣风范。王安自己也觉得飘飘然,全然忘记是通过汪文言的脏手段和这些正人君子建立了密切合作。他以为大臣们是欣赏他的才华和品德,而实际上人家只是看中他手中的权力,从古至今有几个文人真心愿意跟太监做朋友的?

这些丑事,接连被给事中霍维华、御史梁梦环、顺天府丞邵辅忠揭露出来。从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吃里爬外,把这样的人继续留在重要岗位,朱由校那还真是脑子进了浆糊。

朱由校本不想杀害王安,毕竟他曾经陪伴朱常洛一起成长,让他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朱由校最后的宽容。结果王安自己作死,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跟皇帝对着干,公然不愿意接受任命,这更让朱由校断定王安不能再留了。

王安到了南海子以后,才发现里面管事的刘朝正是李选侍的心腹,真是冤家路窄。王安当初跟着众顾命大臣一起诋毁欺负李选侍,现在轮到刘朝来治理王安了。刘朝让王安加班工作,不给工资不给饭吃。王安饥饿难忍,只得夜里爬到篱笆外挖些萝卜充饥。三天三夜王安还没饿死,刘朝就令人将他装在袋子里乱棍打死。

魏忠贤将王安的死讯报给了朱由校,这也充分说明了王安之死并非魏忠贤派人谋害的,而是得到了朱由校明确的指示,或者暗示。

王安死得确实可怜,但不代表他无辜。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忠于君主,这些他都没有做到。他的遭遇告诉我们,做人要忠于职守、分清立场,既然是太监就好好的做你的太监,没事跟大臣们混在一起干嘛,人家有把,你有吗?

汪文言受牵连入狱,还被革除了国子监生资格。当时朝廷上下,东林众正盈朝,汪文言在牢里面好吃好喝招待,没有受到丝毫严刑拷打,就当去牢底体验一下生活。

不久,汪文言无罪释放。出狱后,东林众明星如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都去登门拜访。在他们的推荐下,汪文言受到了内阁首辅叶向高亲切接见,并委任他为内阁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工作人员。他接下来的主要目标就一个,腐蚀刚上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

汪文言能够无罪释放,东林党真以为朱由校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在等待机会。

【罢免东林人士】

处理完王安,朱由校又接连罢免了杨涟、孙慎行和邹元标等人。

杨涟原本只是个兵科给事中,光宗临走之际,觉得他忠心可靠,就把他放在了顾命大臣行列,从此杨涟就处于无限狂暴状态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以小臣预顾命感激,誓以死报。

你要报答国家可以啊,那就努力工作吧,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自己,释放光芒,着凉前进的道路。他呢,从天启继位到被天启元年十二月基本上就专注干一件事——攻击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

在杨涟的奏疏中,他一直认为李选侍当初挟持朱由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垂帘听政。朱由校开始被这群大臣忽悠得一脸懵圈,还特别表扬了杨涟,让朝臣以后就不要再谈这种不快乐的事情。

杨涟就是不听,一有机会就要把这事说出来,非要皇帝给这事定论,肯定东林党人在移宫案中的贡献。起初我也看不懂杨涟究竟想要干什么,看多了他的奏疏也就大概琢磨透了他的意思。

一开始光宗就把杨涟和方从哲这样的内阁首辅放在一起,算作顾命大臣。杨涟忙活一通,以七品小官带领众顾命大臣漂亮地进行了移宫,辅佐朱由校登基,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显然是最大的。朱由校登基后,对杨涟只是给予口头表扬,官职一点没升,还是七品小吏,他不闹才怪呢。

杨涟一直上疏让朱由校肯定顾命大臣在移宫案中的贡献,说到底就是想要朱由校给他升官。后来御史贾继春把杨涟巴结王安、企图获得升官的丑事抖了出来,杨涟一时间跟岳不群一样,正人君子的形象崩塌,面子上实在挂不住,就跟皇帝请了病假。朱由校也没拆穿他,然他好好回家休养。不久,又把弹劾杨涟的贾继春罢官,总算是没人谈论移宫案了,朝堂安静了一会。

没多久,礼部尚书孙慎行站了出来:“好吧,我们不谈论你妈移宫的事情了,我们来谈谈你爹红丸的事情。”

朱由校:“………………”

孙慎行在天启二年连续三次上疏,坚持认为是崔文升、李可灼密谋害死光宗,幕后主使是前内阁首辅兼顾命大臣方从哲,方从哲又受郑贵妃指使等等之类的。邹元标也过来凑热闹,把杨镐的萨尔浒之败也都算在了方从哲头上,希望追究方从哲的罪责。

其他东林人士也纷纷附和着两位大佬,朱由校只是把崔文升贬到南京,不久又调回来担任漕运总督。李可灼发配戍边,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回来。对于方从哲,朱由校坚决不予处理,他还没有傻到善恶忠奸不分。

稍微冷静思考一下会知道,郑贵妃不可能密谋害死光宗。光宗两个儿子健在,他死了也轮不到福王朱常洵当皇帝。在东林党眼里,每个人都是傻子,只要耐心忽悠,总会成功。

东林党反对方从哲的理由更为好笑。他们认为叶向高当首辅的时候,党论鼎沸,大家吵成一团,看起来比较热闹喜庆。方从哲当首辅的时候,把能吵架的正人君子都赶跑了,大家竟然没架吵了,整个朝廷寂静无声。朝廷缺的言官,方从哲也不填补,不是他不填补,主要还是万历同志被这群人实在吵得头晕,索性就空着了。

东林党人弹劾的人,方从哲反对;东林党人推荐的人,方从哲不用。说到底,东林党还是因为党争不愿意放过方从哲。方从哲已经在光宗元年十二月(万历四十八年)辞职回家了,把位置丢给了刘一燝,后来叶向高接任。全朝廷上下骨干部门基本都是东林党的人,就这样他们还想弄死告老还乡的方从哲,用心之恶毒与其君子形象大相径庭。

孙慎行上了一堆奏疏,朱由校总算是处理了崔文升和李可灼,对于方从哲始终置之不理。孙部长多次呼吁未果,内火攻心生病了,以请病假的方式向皇帝表示抗议。皇帝同意他请假,安慰他好好养病,等病好了再打申请回来上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孙部长再没接到皇帝的聘书,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忽悠下岗了!

处理完了孙慎行,接下来就是如何安置“道德标兵”邹元标。邹元标来到朝廷后,主要就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把朝廷要职都给了东林党人,呼吁大家放下门户之见;第二件事,上疏皇帝追究方从哲丧师辱国之罪;第三件事,跟他的副手左副都御史冯从吾一起谋划在北京开个首善书院讲学,这是打算为东林书院设立一个分院。

国家遇到那么多纷繁复杂的问题,他给出的基本都是指导思想,而非可执行方案。上疏阐述的内容总结一下,无非就是劝皇帝明辨忠奸、勤俭节约、匡正抑邪、大开言路等等,尽说些无关紧要的空话、大话。

冯从吾也跟着唱双簧,认为京城人心不古,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官员的理论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等等。要做到这些,最好是在京城设立学堂讲学,我跟邹元标同志建议在京城创办一个首善书院,为朝廷培养大量像东林人士一样优秀的人才。

非东林那一派,早就受够了这些道学先生的高谈阔论,他们终于发出了怒吼。工科给事中郭兴治质问邹元标,会说一些是非大道理就一定是正直人士吗?白莲教也崇尚佛法,天天喊着戒杀戒盗戒淫,不照样日日杀人掳掠。你们天天以这些清议蛊惑人心,不学孔孟经世致用之道,跟那些妖贼有什么区别?

工科给事中郭允厚,攻击邹元标拉帮结派,以追求学术为借口,凡是不认同他们观点的都被打压排挤。之前,你们极力排斥张居正,博得美名;今天,又主张恢复张居正的名名誉,赚取荣誉,什么道理都是你们说了算。现在又要开讲会,不就是为了招纳趋炎附势之人。

面对这个两个高手轮番攻击,邹元标有点招架不住了,他和冯从吾、叶向高三人联手,也都没有吵过这二位。

朱由校看似是在帮着邹元标,不断夸赞他品行正直,责骂两个给事中胡乱中伤。邹元标提交辞职报告,朱由校也一直不批准。

直到朱由校正式下令,禁止在京城搞首善书院。邹元标这才明白,皇帝拖了这么久,是在等自己主动滚蛋。之前挽留两次,可能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邹元标第三次上疏请求辞职回家,皇帝果断批准了。

这一切原来都他妈是套路,我还走了这么久,哎!邹元标怀着悲凉的心情,收拾铺盖回家。这个老同志谈了一辈子大道理,虽无功劳,也未铸成大错。

朱由校对他还算不错了,临走的时候给他加封了太子太保,让他在家好生休养,以后国家有需要,还要继续回来工作。

天启四年,邹元标过世;天启五年,朱由校夺了他太子太保的封号。

邹元标离开朝廷后,东林党只有赵南星最后一个元老领着众人,继续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此时他担任着左都御史,而明年(天启三年)又将迎来六年一次的京察。赵南星摩拳擦掌,从万历二十一年被开除,到今天他已经等了29年,终于快等到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