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滿清四百年(23)打壓東林黨

東林黨這麼積極地擁護朱由校,可不是簡簡單單為了維護帝國的繼承秩序,忠心也是要花錢的。

天啟元年四月十二,東林黨三元老之一的鄒元標重新回到朝廷。萬曆十八年他被炒掉後,潛心學習,遊歷山川。東林黨多次推薦人才,將其列為首位,均被萬曆拒絕。

歷經三十年的歷練,鄒元標逐漸走向成熟,再次回到朝廷,他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愛憎分明的立場。

他上班第一天就給新皇帝上疏,認為國事崩壞,都是門戶之見對立,賢才不能為國效力所致,今後應該摒棄門戶之見,用人方面舉賢用能,做到公平公正。

天啟皇帝甚為感動,點名表揚了他。

鄒元標趁熱打鐵,向朱由校推薦了18個賢能之人,過了兩天又推薦了15個人,這些人果然均為東林黨人。可以看出,經過這麼多年的磨鍊,鄒元標確實成長了,以往他都是直來直往,明人不說暗話,現在他學會了陽奉陰違。

朱由校也很慷慨乾脆,全部同意了東林黨人的請求。東林黨人進入中央系統,逐漸佔據要職。葉向高為內閣首輔,鄒元標為左都御史、趙南星掌為吏部尚書、楊漣為左副都御史等,朝廷出現了“東林勢盛、眾正盈朝”的局面。

東林同志們經過多年奮戰,東總再次建立了東林內閣,掌控了朝政大權,按理說應有一番大作為,恰逢當時又是多事之秋,給予了他們足夠的空間來一展才華。

重用東林黨人,是朱由校決心重振朝綱的標誌。東林黨人一直認為是朝廷不重要他們這樣的正人君子,才導致國家江河日下。朱由校16歲繼位,起初被這群顧命大臣的熱情感染了,毫無保留地把內閣、吏部、都察院等核心部門的位置都給了東林黨人。

基於朱由校這樣的支持力度,東林黨人掌權後,究竟幹得怎麼樣呢?

萬曆四十八年,楚黨熊廷弼接替楊鎬經略遼東。浙黨出身的姚宗文,因黨派矛盾倒向東林黨,他巡視回來上疏彈劾熊廷弼。以吏部尚書周嘉謨為首的東林人士,力主裁撤熊廷弼,派出精明強幹的東林黨人袁應泰接替熊廷弼的工作。

袁應泰經略遼東後,自恃讀過幾年兵書,妄言聯合蒙古諸部,一舉蕩平金國。在天啟元年三月,成功地把遼陽和瀋陽全部丟掉,把熊廷弼辛苦攢了一年的家當全部敗光。袁應泰畏、罪自殺,東林黨人大讚其為國捐軀,閉口不談袁應泰丟城失地,把罪責推卸得一乾二淨。

朱由校沒有發作,默默地背了黑鍋,從內帑撥出一百萬兩白銀作為遼東餉銀穩定邊疆,又讓薛國用暫時經略遼東。同時,朱由校主動認錯,下旨請熊廷弼再度出山。

朝廷重新啟用熊廷弼的時候,東林黨又安排了王化貞為巡撫在當中攪屎。經撫不和,愈演愈烈,身為內閣首輔的葉向高在廷議的時候,全部偏向自己的學生王化貞。廷議的結果是直接罷免熊廷弼,讓王化貞主持遼東工作。朱由校不同意,讓朝臣再議,幾次的結果都一樣。

朱由校乾脆放棄了廷議,直接下旨讓熊廷弼和王化貞共同負責遼東工作,經、撫同責。熊廷弼口齒雖利,卻魄力不足,朱由校賜予他尚方寶劍、給了他決斷大權,他卻畏懼東林黨的勢力陷入口舌之爭,無所作為。最終,王化貞輕信孫得功,主動出兵挑釁努爾哈赤,兵敗而丟廣寧。

熊廷弼和王化貞同時入獄,主持審訊的為刑部尚書王紀、左都御史鄒元標等人,皆為東林黨人。熊廷弼性傲,只拜不跪,拒不認錯。同為東林黨人的王化貞,入朝堂跪下嚎啕大哭,將喪城失地之責全部推給了熊廷弼。事後,王紀還特別交代王化貞,一定要主動認錯,態度端正,以後還有機會位列朝堂,如果學熊廷弼那是必死無疑。

東林黨審訊之後,東林黨將熊廷弼和王化貞全部定了死罪。對熊廷弼給出的結論是:相比楊鎬,更多一逃,相比袁應泰,反欠一死,宜用重典。東林黨保住了王化貞,熊廷弼拿出了四萬兩銀子求汪文言打通關係,也把小命暫時保住。

這一次,朱由校繼續默默背鍋,也沒發作,但是他內心已經不相信東林黨了。

廣寧淪陷後,王在晉建議退守山海,朱由校批准了這個方案。袁崇煥出來攪局,要建寧遠城。葉向高組織廷議,基本認為袁崇煥有理,王在晉畏敵自保。孫承宗出關巡視,回來後堅決否定了王在晉的方案,開始執行袁崇煥方案。

三年多耗費千萬兩白銀,就修建了一個主城寧遠,大小堡壘一大堆,屯田五千傾,練兵十一萬。孫承宗看似成果碩碩,卻沒想過這是大明政府投入巨資產生的結果。朱由校多次派魏忠賢去探查情況,均被孫承宗拒之門外。廣寧淪陷後,朱由校已經重啟太監監軍制度,讓魏忠賢執掌司禮監,併兼管東廠,不斷派情報人員到山海關蒐集情報。孫承宗明知如此,還公然反抗,這些朱由校也忍了,他選擇相信自己的老師。

孫承宗寸土未復卻捲入了黨爭,還要帶兵回京清君側,朱由校只能給他放長假。孫承宗的做法讓朱由校失望透頂,念在恩師之情,他還是讓孫承宗榮歸故里,換作崇禎早就讓他去見閻王了。

高第接任,核查兵員不足六萬,被東林黨群起攻擊,成了背鍋俠,這種伎倆朱由校心知肚明。早在天啟元年七月初十,兵科都給事中蔡思充奏報,遼瀋淪陷了四個月,薊州、昌平真定、保定出關的兵才16660多名,勉強符合徵調之數,卻多為老弱。其他地方都不達標,宣府少10000人,山西少2200人。從大同徵調15000人,來了1900人;延綏原徵調15000人,來了185人;寧夏徵調2200人,來了527人;固原徵調2466人,來了555人;甘肅徵調2200人,一個都沒來!每次募兵,錢照常發下去,士兵人數都湊不齊,致使屢戰屢敗。大明王朝,泱泱大國,奈何連蕞爾小國都打不過,真是快爛到骨子裡了。每次打仗說是募兵十來萬,真實人數可能連一半都達不到,但是軍餉卻一個不少。

果然,在寧遠之戰中,城雖未丟,覺華島卻被攻破,2000多艘船隻被燒,20萬石糧食被搶。在東林黨的努力下硬是吹成了寧遠大捷,捧出來一個戰神袁崇煥。

東林黨在五年內,交出這樣的成績單,就問你們是否滿意?

朱由校一開始年幼無知,天真地認為這群正人君子心繫江山社稷,把國家交給他們應該從此無憂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這群人壞起來無所不用其極。就像名門正派出身的滅絕師太,殺起人來照樣不眨眼。

在廣寧淪陷後,朱由校已經察覺到這東林黨人治國無方,黨爭有術。這些人都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現在才過了一年,如果把這些人都打倒,無異於直接扇自己的臉。再說了,東林黨裡也有務實的人,不能一棒子全打死。他自己內心,還是希望朝臣真的能夠放棄黨爭,專心治國。

他下了一道詔書,用勸解的語氣對所有臣工說:你們這些科道官員,天天上疏彈劾,沒有一個認真談論國事。現在廣寧淪陷,都是因為經撫不和,以致生靈塗炭,我心急如焚。你們整天搞黨爭,不體諒國家的難處,你們為臣的德性操守何在?希望大小官員以後虛心做事,齊心協力共圖國家大事,切記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再有造謠生事的,絕不姑息。

皇帝的詔書如同放屁,他們照樣鬥來鬥去,互相挑毛病。最過分的,竟然將手已經悄悄地伸入到了內廷,王安同志成功地被“糖衣炮彈”腐蝕了。

【勾結內廷】

王安曾經是朱常洛的玩伴,陪伴他一起長大。朱常洛繼位後,王安就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朱由校繼位後,在天啟元年五月封王安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從級別上還給他升級了。

按照慣例,王安接到委任狀是要上疏請辭,大概是內容是說皇上器重我,我萬分感激,但是我疏學淺,何德何能,不敢擔此重任啊!

皇帝接到奏疏後,一般都會安慰一番,說你呀平時工作用心努力,我都看在眼裡了,你也不要推辭了,勇敢地擔負起責任。

王安是不想升成掌印太監,在奏疏中他直接對皇帝說,自己沒把工作做好,願意領罪,不願意領官。為什麼升官了,這位王太監還不開心呢?

司禮監掌印太監,看似級別司禮監高於秉筆太監,實際權力是小於秉筆太監的。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秉筆太監專門負責處理內閣日常奏疏,按照皇帝旨意予以“批紅”,從形式上看具有更大的主動權和可操作空間,少數比較有種的秉筆太監可以藉助這樣的權力假傳聖旨。

掌印太監主要就負責審核和蓋章,把控最後一關,掌握著否決權。如果覺得不妥,可以諮詢皇帝,問清原由後再蓋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天接到奏疏那麼多,不可能每條奏疏都跑去問問是不是皇帝的意思。問錯了還得挨皇帝批評,時間久了掌印太監就是一個專門蓋章的。皇帝為了確保自己的意思不被篡改,一般都用極其忠心的太監擔當秉筆太監。一個人從秉筆太監升成了掌印太監,真實的含義就是不受寵了,所以明朝牛逼的太監基本都是秉筆太監。

至於秉筆太監假傳聖旨,我可以明確告訴你,那是基本不可能的!秉筆太監“批紅”後,要再次傳到內閣,內閣根據旨意寫成詔書後發放六部執行,方才生效。這一切都有存檔備案,看看現在的機關單位發文程序就明白了。如果真查起來多少年你都躲不掉,而且內閣如果有異議,還能直接找皇帝問問原因,是否假傳立見分曉。

一直拖到了七月十九日,朱由校突然下詔,降王安為南海子淨軍。同時,任命魏忠賢為秉筆太監,王體乾為掌印太監。王安為什麼突然就被朱由校拋棄了,總該有個原因吧。史書說王安之死,是因為客、魏聯手蠱惑朱由校所導致。

這並不是真實的原因,只是東林黨為了抹黑這兩個人的說辭而已。在《明熹宗實錄》中,天啟五年九月的內容記載了朱由校處死王安的原因:“楊漣、左光斗、周朝瑞、汪文言兇惡小人,目無法紀,素與內侍王安互相交結,妄希定策,首倡移宮,夤緣作弊,符同奏啟,威逼康妃,虧朕孝德。”

王安為什麼跟外臣關係密切,就必須處死呢?

這個得從明朝的內閣制度來看。朱元璋廢宰相制度,直接統領六部,他老人家CPU處理能力強悍,超強負荷工作幾十年都沒出問題。

老朱的後代就沒他這麼勤奮了。他們發現老祖宗這樣太累了,國家事情也分大事小事,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於是在六部之上又出現了一個內閣,由朝中行政經驗豐富的大臣擔任。皇帝還是不放心內閣大臣,讓內閣大臣把奏疏先看一遍,看完後寫個處理建議,即“票擬”。之後再把奏摺送到司禮監,由秉筆太監整理歸納上報皇帝,皇帝給予指示後由秉筆太監寫上最終的處理意見,即“批紅”。然後奏摺再送回內閣,有內閣存檔、擬旨、下發六部執行,這樣一套公文流程才算走完。

再到後來,皇帝每個奏摺也都懶得聽太監彙報了,一般只聽重要的奏摺,普通的奏摺就直接由太監根據內閣的“票擬”,直接抄上去就行了。以往丞相處理政事的議政權利和決策權利分別被拆成了“票擬”和“批紅”,如果秉筆太監跟內閣成員打成一片,也就意味著“票擬”和“批紅”集中到了內閣手裡,那麼內閣就真正具有了類似丞相處理政務的完整權力,這等於變相恢復了丞相制度。所以,有點覺悟的太監都知道,這是政治禁區,堅決不能碰的。

這裡就有個經典的案例。張居正任內閣首輔的時候,與馮保打成一片。正是因為有了馮保的支持,張居正才能殺伐決斷,強力推行變法,成了事實上的丞相。可以說,張居正變法成功,有一半功勞是基於馮保無私的支持。張居正倒臺後,馮保自然也成了言官攻擊的對象,說他勾結張居正把控朝政。

王安跟馮保情況差不多,他也被人拉下水了,跟朝臣混成一片,踏入了政治禁區。

當時有個傳奇人物叫汪文言,他的存在幾乎就是東林正人君子的照妖鏡。汪文言原名汪守泰,是南直隸徽州府歙縣的一名庫吏,在當地混得風生水起,有大俠風範,道上的朋友基本都聽過他的大名。

工作不久,汪文言因監守自盜被判處戍邊。憑藉過硬的人際關係,在邊疆沒幹多久他就自己逃了回來,換了新名字叫汪文言。他花錢弄了個國子監生,繼續用他那三寸之爛之舌開始在京城混。

混了一段時間,發現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朝廷大員都不鳥他。這也正常,朝廷這些人都是科舉出身、根正苗紅,屬於高端人士。反觀汪文言沒學歷、沒地位、沒家世,典型的屌絲。

沒錢誰願意跟你交朋友,李三才結交遍天下,那可都是錢堆出來的。汪文言很聰明,立刻轉變思路,既然暫時不能結交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那就先結交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放眼整個朝廷,地位比他一個國子監生地位還要低的,也只有宮裡打雜的太監了。

後宮太監多的是,像司禮監和東西廠這樣的高端部門,即使是太監也不可能搭理汪文言這種小混混的。到底該選哪個人呢?

恰巧這時候,汪文言遇到了自己的同鄉、內閣中書黃正賓。黃正賓看上了汪文言這張犀利的嘴巴,想讓他去結交太子府中的王安,此人跟朱常洛關係非常密切。在黃正賓的引薦下,汪文言投奔在王安門下,事之如父。王安跟汪文言一見如故,既不是因為兩人有相似的成長經歷,也不是因為兩人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主要還是因為兩人都比較愛錢。

光宗繼位後,王安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進入內廷最有權力的部門。汪文言基於和王安這種親密的關係,瞬間身價倍增,東林黨人趙南星、韓爌、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紛紛與之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左光斗將其視為心腹,魏大中為其提供錢財,讓他去跟王安搞好關係。對於汪文言不堪的過去,這幾個正人君子全部選擇視而不見。他們需要汪文言這種“髒人”,去幫他們辦一些自己不便辦理的“髒事”。

在移宮案中,汪文言充當中介人,為內廷和外廷傳遞信息,在得到大家認可後,他果斷加入了東林黨。

當外廷和內廷關係打通後,工作就好辦多了。在光宗時期,王安與當時的內閣臨時首輔劉一燝、韓爌關係密切,內閣所奏請,無不從。發放內帑、打擊李選侍,批准東林黨人推薦的用人名單,他都欣然同意。鄒元標這樣的正派人士,就是王安引進來的,天啟登基後見木已成舟,也就批准了。

王安的“正義之舉”獲得了東林正義人士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讚揚為人正直、品性極高、有大臣風範。王安自己也覺得飄飄然,全然忘記是通過汪文言的髒手段和這些正人君子建立了密切合作。他以為大臣們是欣賞他的才華和品德,而實際上人家只是看中他手中的權力,從古至今有幾個文人真心願意跟太監做朋友的?

這些醜事,接連被給事中霍維華、御史梁夢環、順天府丞邵輔忠揭露出來。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這是典型的吃裡爬外,把這樣的人繼續留在重要崗位,朱由校那還真是腦子進了漿糊。

朱由校本不想殺害王安,畢竟他曾經陪伴朱常洛一起成長,讓他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朱由校最後的寬容。結果王安自己作死,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跟皇帝對著幹,公然不願意接受任命,這更讓朱由校斷定王安不能再留了。

王安到了南海子以後,才發現裡面管事的劉朝正是李選侍的心腹,真是冤家路窄。王安當初跟著眾顧命大臣一起詆譭欺負李選侍,現在輪到劉朝來治理王安了。劉朝讓王安加班工作,不給工資不給飯吃。王安飢餓難忍,只得夜裡爬到籬笆外挖些蘿蔔充飢。三天三夜王安還沒餓死,劉朝就令人將他裝在袋子裡亂棍打死。

魏忠賢將王安的死訊報給了朱由校,這也充分說明了王安之死並非魏忠賢派人謀害的,而是得到了朱由校明確的指示,或者暗示。

王安死得確實可憐,但不代表他無辜。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忠於君主,這些他都沒有做到。他的遭遇告訴我們,做人要忠於職守、分清立場,既然是太監就好好的做你的太監,沒事跟大臣們混在一起幹嘛,人家有把,你有嗎?

汪文言受牽連入獄,還被革除了國子監生資格。當時朝廷上下,東林眾正盈朝,汪文言在牢裡面好吃好喝招待,沒有受到絲毫嚴刑拷打,就當去牢底體驗一下生活。

不久,汪文言無罪釋放。出獄後,東林眾明星如趙南星、楊漣、左光斗等都去登門拜訪。在他們的推薦下,汪文言受到了內閣首輔葉向高親切接見,並委任他為內閣中書舍人,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工作人員。他接下來的主要目標就一個,腐蝕剛上任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

汪文言能夠無罪釋放,東林黨真以為朱由校什麼都不知道,他只是在等待機會。

【罷免東林人士】

處理完王安,朱由校又接連罷免了楊漣、孫慎行和鄒元標等人。

楊漣原本只是個兵科給事中,光宗臨走之際,覺得他忠心可靠,就把他放在了顧命大臣行列,從此楊漣就處於無限狂暴狀態之中,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以小臣預顧命感激,誓以死報。

你要報答國家可以啊,那就努力工作吧,在自己的崗位上燃燒自己,釋放光芒,著涼前進的道路。他呢,從天啟繼位到被天啟元年十二月基本上就專注幹一件事——攻擊朱由校的養母李選侍!

在楊漣的奏疏中,他一直認為李選侍當初挾持朱由校,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垂簾聽政。朱由校開始被這群大臣忽悠得一臉懵圈,還特別表揚了楊漣,讓朝臣以後就不要再談這種不快樂的事情。

楊漣就是不聽,一有機會就要把這事說出來,非要皇帝給這事定論,肯定東林黨人在移宮案中的貢獻。起初我也看不懂楊漣究竟想要幹什麼,看多了他的奏疏也就大概琢磨透了他的意思。

一開始光宗就把楊漣和方從哲這樣的內閣首輔放在一起,算作顧命大臣。楊漣忙活一通,以七品小官帶領眾顧命大臣漂亮地進行了移宮,輔佐朱由校登基,他認為自己的功勞顯然是最大的。朱由校登基後,對楊漣只是給予口頭表揚,官職一點沒升,還是七品小吏,他不鬧才怪呢。

楊漣一直上疏讓朱由校肯定顧命大臣在移宮案中的貢獻,說到底就是想要朱由校給他升官。後來御史賈繼春把楊漣巴結王安、企圖獲得升官的醜事抖了出來,楊漣一時間跟嶽不群一樣,正人君子的形象崩塌,面子上實在掛不住,就跟皇帝請了病假。朱由校也沒拆穿他,然他好好回家休養。不久,又把彈劾楊漣的賈繼春罷官,總算是沒人談論移宮案了,朝堂安靜了一會。

沒多久,禮部尚書孫慎行站了出來:“好吧,我們不談論你媽移宮的事情了,我們來談談你爹紅丸的事情。”

朱由校:“………………”

孫慎行在天啟二年連續三次上疏,堅持認為是崔文升、李可灼密謀害死光宗,幕後主使是前內閣首輔兼顧命大臣方從哲,方從哲又受鄭貴妃指使等等之類的。鄒元標也過來湊熱鬧,把楊鎬的薩爾滸之敗也都算在了方從哲頭上,希望追究方從哲的罪責。

其他東林人士也紛紛附和著兩位大佬,朱由校只是把崔文升貶到南京,不久又調回來擔任漕運總督。李可灼發配戍邊,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再也沒有回來。對於方從哲,朱由校堅決不予處理,他還沒有傻到善惡忠奸不分。

稍微冷靜思考一下會知道,鄭貴妃不可能密謀害死光宗。光宗兩個兒子健在,他死了也輪不到福王朱常洵當皇帝。在東林黨眼裡,每個人都是傻子,只要耐心忽悠,總會成功。

東林黨反對方從哲的理由更為好笑。他們認為葉向高當首輔的時候,黨論鼎沸,大家吵成一團,看起來比較熱鬧喜慶。方從哲當首輔的時候,把能吵架的正人君子都趕跑了,大家竟然沒架吵了,整個朝廷寂靜無聲。朝廷缺的言官,方從哲也不填補,不是他不填補,主要還是萬曆同志被這群人實在吵得頭暈,索性就空著了。

東林黨人彈劾的人,方從哲反對;東林黨人推薦的人,方從哲不用。說到底,東林黨還是因為黨爭不願意放過方從哲。方從哲已經在光宗元年十二月(萬曆四十八年)辭職回家了,把位置丟給了劉一燝,後來葉向高接任。全朝廷上下骨幹部門基本都是東林黨的人,就這樣他們還想弄死告老還鄉的方從哲,用心之惡毒與其君子形象大相徑庭。

孫慎行上了一堆奏疏,朱由校總算是處理了崔文升和李可灼,對於方從哲始終置之不理。孫部長多次呼籲未果,內火攻心生病了,以請病假的方式向皇帝表示抗議。皇帝同意他請假,安慰他好好養病,等病好了再打申請回來上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孫部長再沒接到皇帝的聘書,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被忽悠下崗了!

處理完了孫慎行,接下來就是如何安置“道德標兵”鄒元標。鄒元標來到朝廷後,主要就幹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把朝廷要職都給了東林黨人,呼籲大家放下門戶之見;第二件事,上疏皇帝追究方從哲喪師辱國之罪;第三件事,跟他的副手左副都御史馮從吾一起謀劃在北京開個首善書院講學,這是打算為東林書院設立一個分院。

國家遇到那麼多紛繁複雜的問題,他給出的基本都是指導思想,而非可執行方案。上疏闡述的內容總結一下,無非就是勸皇帝明辨忠奸、勤儉節約、匡正抑邪、大開言路等等,盡說些無關緊要的空話、大話。

馮從吾也跟著唱雙簧,認為京城人心不古,要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加強官員的理論學習,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等等。要做到這些,最好是在京城設立學堂講學,我跟鄒元標同志建議在京城創辦一個首善書院,為朝廷培養大量像東林人士一樣優秀的人才。

非東林那一派,早就受夠了這些道學先生的高談闊論,他們終於發出了怒吼。工科給事中郭興治質問鄒元標,會說一些是非大道理就一定是正直人士嗎?白蓮教也崇尚佛法,天天喊著戒殺戒盜戒淫,不照樣日日殺人擄掠。你們天天以這些清議蠱惑人心,不學孔孟經世致用之道,跟那些妖賊有什麼區別?

工科給事中郭允厚,攻擊鄒元標拉幫結派,以追求學術為藉口,凡是不認同他們觀點的都被打壓排擠。之前,你們極力排斥張居正,博得美名;今天,又主張恢復張居正的名名譽,賺取榮譽,什麼道理都是你們說了算。現在又要開講會,不就是為了招納趨炎附勢之人。

面對這個兩個高手輪番攻擊,鄒元標有點招架不住了,他和馮從吾、葉向高三人聯手,也都沒有吵過這二位。

朱由校看似是在幫著鄒元標,不斷誇讚他品行正直,責罵兩個給事中胡亂中傷。鄒元標提交辭職報告,朱由校也一直不批准。

直到朱由校正式下令,禁止在京城搞首善書院。鄒元標這才明白,皇帝拖了這麼久,是在等自己主動滾蛋。之前挽留兩次,可能只是走個形式而已。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鄒元標第三次上疏請求辭職回家,皇帝果斷批准了。

這一切原來都他媽是套路,我還走了這麼久,哎!鄒元標懷著悲涼的心情,收拾鋪蓋回家。這個老同志談了一輩子大道理,雖無功勞,也未鑄成大錯。

朱由校對他還算不錯了,臨走的時候給他加封了太子太保,讓他在家好生休養,以後國家有需要,還要繼續回來工作。

天啟四年,鄒元標過世;天啟五年,朱由校奪了他太子太保的封號。

鄒元標離開朝廷後,東林黨只有趙南星最後一個元老領著眾人,繼續同邪惡勢力作鬥爭。此時他擔任著左都御史,而明年(天啟三年)又將迎來六年一次的京察。趙南星摩拳擦掌,從萬曆二十一年被開除,到今天他已經等了29年,終於快等到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