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看看最新諾獎經濟學得主的分析報告吧!

昨晚,2019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重磅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它被授予三個發展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埃絲特·杜弗洛(Esther Duflo)、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74年頒給憑藉《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而獲獎的岡納·繆爾達爾,1979年頒給提出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並提出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勞動力短缺“劉易斯拐點”的阿瑟·劉易斯,差不多時隔40後,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聚焦發展發展經濟學,將人們的關注點導向窮人、貧窮與人類的共同發展。

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我相信很多讀者不知道這三位是誰。好吧,其實這很正常。經濟學從來不是什麼顯學,尤其這三位不是聚焦人類的榮耀,而是人類的傷疤——那些多數時候脫離主流視線,多數情況下沒有話語權,幾乎不會引起關注的窮人。

三位獲獎者中,印度裔58歲的阿比吉特·班納吉和47歲的埃絲特·杜弗洛是一對夫妻檔,他們都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55歲的邁克爾·克雷默則在哈佛任職。這三位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算是很“年輕”的群體,尤其是埃絲特·杜弗洛,她不但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經濟學家,而且是最年輕的得主,她還是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經濟顧問。

儘管三位得主都不是大家熟悉的學者,但他們研究的課題卻非常令人震撼: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當我們的主流經濟學家都在扎堆研究財富,每天在各種富豪圈和官員圈子裡穿梭時,這三位經濟學家都在潛心研究貧窮。他們深入五大洲各個貧困國家和地區實地調研,最終憑藉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拿下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幾位頂級經濟學大咖看待貧窮問題的幾個核心視角。

1

貧窮的根源不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而是外部環境

按照時下不少人的觀點,貧窮的根源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但這三位大咖的學術研究成果都否定了這一點。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絲特·杜弗洛曾深入亞非拉許多貧困地區實地觀察和調研,他們發現,那種認為“貧窮的根源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的刻板印象,其實並無足夠的事實依據。

比如非洲某些貧困地區環境惡劣,疾病肆虐,一不小心就會死於飢餓或疾病,普通人想安安穩穩地落個壽終正寢都難。在這種環境裡,即便是出現勤奮、聰慧、積極向上的個體,也幾乎無法擺脫貧窮。而在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裡,普通人即便是懶惰、愚蠢、耽於享樂,他們的生活品質也遠比貧困人口裡最勤奮、聰明、上進的人要好得多,因為這裡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

換個更粗鄙的說法,投胎是個技術活。很多事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有些人終身奮鬥所追求的東西,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就是與生俱來的,根本無需多想。

但是這種外部環境的制約,很難打破。

在這三位大咖的全球視角來看,儘管每年全球都有高達數萬億美金的援助專門用來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但是仍然有10億貧困人口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以下。從全球範圍內看,國家之間的貧富分化、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最關鍵的是,這三位大咖都認同“貧窮會限制想象力”的說法——貧窮的外圍環境會最大程度制約的財富創造力。他們的研究發現,貧窮會扼殺一個人的想象力,即便這個人本身是個天才,貧窮也會用巨大的力量扭曲他的天賦,最終讓他泯然眾人,甚至變成一個沉淪墮落的人。

這裡筆者想起巴西球星阿德里亞諾。這位出生於里約熱內盧北部著名貧民窟維拉克魯塞羅的孩子曾經憑藉超人般的天賦成為著名球星,效力於國際米蘭。2006年曼聯曾提議用2000萬英鎊加C羅換阿德里亞諾,但都被國際米蘭老闆莫拉蒂拒絕了。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窮人逆襲的例子,看起來阿德里亞諾因為天賦,似乎徹底擺脫了貧窮的命運。然而,2006年開始,他其實已經暗中與當年的貧民窟發小們一起流連夜店,這些發小們很多都是販毒組織成員,吸毒、搶劫、坐牢對他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隨後的幾年裡,阿德里亞諾失業了,他將從前的積蓄揮霍一空,重新回到貧民窟與毒販們打成一片。

在阿德里亞諾最風光的歲月裡,維拉克魯塞羅貧民窟的許多家庭都把他的照片放在耶穌像邊上,勉勵自家孩子將來要向阿德里亞諾那樣努力,走出貧民窟。但在阿德里亞諾最終回到維拉克魯塞羅之後,人們又只好把他的照片從耶穌像邊上撤掉了。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絲特·杜弗洛和邁克爾·克雷默都在提醒人類,要想真正幫助那些貧困人群,必須從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入手。

而對於普通個體而言,去到一個更好的環境裡去,你創造財富的機會,會遠大於你在一個泥潭裡醉飲心靈雞湯,揮汗如雨:

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2

為什麼窮人花錢看起來比富人還厲害?

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是:相當多窮人雖然貧窮,相對而言,但在消費方面的支出佔比並不比富人低,甚至還會更高。

為什麼這些貧窮的人寧可睡大街,也要花錢泡網吧?為什麼窮人更喜歡把錢用在娛樂上,而不是學習上呢?這些反過來又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財富創造?

阿比吉特·班納吉認為,他的工作首先就是要改變人們理解貧窮的方式。他反對將上述現象簡單歸因於個人道德,他認為過去人們經常把這一經濟現象與道德掛鉤,所以導致了許多政府的政策變成了道德說教,而道德說教對於改變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況並無實際意義。

他認為,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因為窮人的生活壓力更大,煩惱更多,而任何人對於煩惱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都需要排解。窮人煩惱更多,所以他們更需要頻繁地釋放壓力,而消費能力註定他們無法像富人那樣去解壓,他們只能在垃圾食品、垃圾電子遊戲、很low的手機應用、很低劣的洗腦影視作品上去尋求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存在感與安慰。

這一現象在全球都普遍存在。

比如中國深圳——它無疑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但深圳也有“三和大神”這樣奇葩的社會群體存在。

在深圳龍華新區景樂新村北區的三和人力市場,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靠日結的薪資和低廉的生活成本生活著,他們被稱為“三和大神”。

他們沒有住處,晚上在網吧裡包夜,困了就睡地板。早上5點半之前被鬧鐘叫醒,然後去三和人力市場門口等著那些招募零工的僱主上門。這些工作一般當日結束,薪資日結,每天100-300元不等。拿到工資之後,這些“三和大神”就回到網吧,靠遊戲和方便麵維持生存,直到工資用完,再出來找下一份日結的零工。

“三和大神”的人生,每一天都在如此循環往復。

阿比吉特·班納吉認為,窮人因為經濟上的原因,無法承受較長的收穫期,因此他們更追求立竿見影的回報效果,而個人學習在他們看來,投資回報過程很長,他們缺乏耐心去等待這個週期。

因此,很多窮人把生活過成了死循環。

學習投入對於富人來說,成本並不算高,但對於窮人來說,他投入的不僅僅是錢,還有生存的機會。特別是一些需要完全脫產或者基本脫產的學習,對於窮人來說更是一種奢望,因為一旦他們失去收入,生活將難以為繼。因此綜合來看,窮人的學習成本極高——這一點堪稱窮人的命運詛咒與遺傳基因,也是一窮起碼窮三代的核心原因。

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另外,這幾位經濟學家指出,窮人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佔比也是非常高昂的,甚至還會高於富人的支出佔比——窮人的風險暴露遠超富人,抗風險能力也遠低於富人。

窮人通常“小病靠扛”,就醫頻次很低,而且幾乎沒有疾病預防的安排,看起來似乎醫療消費很少,而實際上窮人一旦就醫,基本上都是重大疾病,甚至是絕症,治療費用極高,而且康復的概率較低。

窮人更難以承受疾病帶來的時間損失,因此他們更偏愛那些“下猛藥”的醫療方式,對於“慢慢調理”的醫療方式則難以接受。但是,這種重治療輕預防就醫習慣,不僅讓窮人更窮,而且讓他們的身體也飽受摧殘。

身體健康幾乎是窮人最核心的資產——但,他們依然無力保養這份核心資產。

另外,金融服務對於窮人也非常不利。窮人比富人更難獲得貸款,因此他們需要支付遠遠高於富人的融資成本。

這一現象在中國同樣存在。

儘管當下許多中國金融服務公司宣稱自己做的是“普惠金融”,但在這個看似光芒萬丈的概念之下,不少公司實際上都在玩高利貸的遊戲——他們不僅不幫窮人,而且是定向坑窮人。

社會上有個很形象的詞慨括這個現象:割韭菜。

3

結語:我們該如何擺脫貧窮?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絲特·杜弗洛有一本經濟學著作,叫《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的中文版網上有售,在此向大家隆重推薦一下。

這本書分十大章節,從營養、健康、教育、生育、風險管理、貸款、存款、創業、政治參與等多個方面,深入探討窮人的生存、選擇和突圍,以及援助、制度對窮人的意義。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兩位作者在象牙塔裡翻翻故紙堆拼湊而成的作品。事實上,這兩位學者為了弄清楚貧窮的本質,用了15年時間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去觀察和體驗窮人的日常,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多個方面,來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據該書統計,全球有10億人口,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這是全球最底層的10億人口,每年有數萬億美元的援助專門用於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但他們依然深陷貧窮的泥沼。

主流社會從前常將這些貧困人口說成“社會的負擔”、“弱國劣政的犧牲品”,並認為“援助越多窮人的依賴性越強”、“外部援助不能改變窮人的生活”、“窮人的窮是因為思想根源”、“窮人懶惰,行動力很差”。但這幾位諾獎得主在這部著作中用大量的一手材料,嚴密論證,批評和駁斥了這些居高臨下的“何不食肉糜”式的觀點。

在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絲特·杜弗洛看來,所謂窮人的“粗鄙”、“沒教養”、“懶惰”、“愚蠢”,都只是主流社會推卸責任的託辭而已,在醫療、教育、融資、准入等各方面遠高於其他群體的社會環境摩擦成本,才是貧窮的根源。

貧窮是一種病——病因不是肌體自身,而是環境汙染。多年來,各國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而這本著作就是致力於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脫貧的人提供指導意見,幫助他們尋找經得起檢驗的扶貧方案。

在扶貧工作上,中國取得了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成績。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全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都屬於貧困人口,而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貧困人口比例大大降低了。今年2月20日,中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向媒體公佈了一組數據。6年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連續6年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

這當然是極好的經濟現象。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路徑從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觀點:那就是貧窮源於環境,只有環境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窮。

今天,儘管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但無數中國人還在想方設法地想擠進去,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想改變生存環境的努力。

但,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並未雨綢繆的是,我的財富分配機制在出現某種值得警惕的扭曲——反映我們社會財富分配公平與否的基尼係數,處在一個頗為突兀和尷尬的水平。在經濟學上,這意味著,我們創造的財富越多,人群的貧富分化可能會越大:

諾獎經濟學得主:你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或許因為是你爸媽

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讓特定人群成為鉅富,中國的理想是“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依然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他們的生活依然未能擺脫貧窮。

他們有權利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因為,貧窮,不是他們自己的錯!

按照十三五規劃,中國將在2020年消滅絕對貧困人口,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離2020年新年,還有兩個半月在此,我祝福你,陌生人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願你遠離貧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