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儒家思想文化作為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之一,迄今為止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儒學最初由孔子創立,孔子去世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進行總結和概括,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此後儒學思想被歷代朝代所推崇,成為治國的執政理念。

儒學最初是指“禮樂制度”中喪葬禮儀的一種形式,後來孔子和孟子等儒家極大成就者又提出“民貴君輕”、“克己復禮”、“為政以德”的思想主張,使儒家思想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如今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孔子學院”。

一、追述隋朝重視儒學的背景,玄學和佛學打破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三家思想文化發展,出現“三教合一”

(一)玄學的發展

玄學來自於道家《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所提倡的有無、本末、言意、動靜、夢覺、自然等具有思辨性主張大多都是道家的觀念,因此玄學也算是道家思想文化的一個分支。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玄學主要指在“說話”與“做事”兩個方面,常常以立言為玄妙,以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天地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講究“無為”的主張。玄學與西漢時期新儒學儘管研究的問題都是天人關係,但在形式上,玄學擺脫了西漢時期儒學經學的繁瑣破碎。

在內容上,摒棄了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思想主張,玄學出現雖然使先秦儒學和西漢新儒學受到打擊,但是大大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二)佛學的發展

我國古代佛學一般指釋迦牟尼對佛教經典和佛陀學說的研究,佛學重視人心靈的淨化和道德的進步和思想的覺悟。修習佛學的真諦在於發現生命的美好和宇宙的奧秘,超越生與死痛苦、消除一切的煩惱,使心靈得意解脫,達到佛學的最高境界“涅槃”。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佛學眾生平等的發展超越了西漢時期新儒學“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制度,打破了等級的觀念,佛學主張的“緣起觀”、“八正道”、“四聖諦”思想觀念,消除了西漢時期新儒學“神權”和“君權”的統治色彩。

(三)魏晉南北朝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段長期大分裂和戰亂的時代,由於各個國家的統治者都有一顆稱霸的野心,導致儒學、佛學、道學三種治國理念同時出現,使三家學術思想在不斷爭論中學習和互補,其實儒學、儒學、道學之間也有共通之處。

西漢前期佛教的傳入,道家“無為而治”和先秦儒學的發展,是三教第一次的“交涉史”,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家思想文化在客觀上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概念,不過三家思想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為此出現

“三教合一”的局面。

二、隋朝時期儒學大師顏之推、王通對儒學文化的重視,在科舉制度、教化民眾等教育方面都有儒學思想文化的存在

(一)儒學大師顏之推、王通高度重視儒學

顏之推隋朝初期的文學家,所著《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家訓之一,顏之推在繼承傳統儒學上也做出不少貢獻,其中《顏氏家訓》中就有很多儒學思想文化的存在。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他將成就道德人格作為人的根本所在,而成就道德人格的方法就是“禮”,為此提出“禮為教本”,把“禮”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準則。他還將儒家倡導的“仁義”作為價值標準和人生信念,人的善惡、是非、美醜都需要以“仁義”去衡量,並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所遵守。

王通是隋朝時期的儒學大師,自幼受儒學薰陶,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其儒學思想體用兼備,自成體系。王通一生推崇周公、孔孟之道,希望儒學能夠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隋朝時期儒學改造還不夠成熟的階段,王通便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儒學觀點,支持儒學佔正統地位,隋唐時期的“三教合歸儒”受到後世的重視。

王通在教學上提倡儒學的因材施教與兼收幷蓄,在修身方面上,提出有關的方法和原則,說明“人心”與“道心”的矛盾,同時還要有正確的“義利觀”

(二)隋朝儒學與科舉制度

隋朝時期隋文帝廢除以推薦與考察為主的察舉制,設立以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曆史上選官的一大進步。科舉制徹底打破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局面,給社會中下層學子有讀書和施展才智的機會。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仗,昔皆除毀。有功之臣,降情文藝,家門子侄,各守經,令海內翕然,高山仰止。”

——隋文帝

隋朝時期科舉制其實就是儒學發展的產物,科舉考試的內容大多都是儒學作品,選拔出的官員大多也都是信奉儒家思想文化的,使科舉制逐漸儒學化,科舉制不僅進一步的繼承儒學文化,而且還推動了儒學的發展。

(三)隋朝儒學與教化民眾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主流思想,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影響至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作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念。以“修身”為中心,要由近及遠,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隋朝時期儒學的禮樂文化主要的社會功能就是教化民眾,通過實踐來培養民眾內心的道德情操,淨化了民眾的靈魂、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從而維持國家統治秩序的穩定與和諧。

三、隋朝統治者為了提高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和勤政愛民的執政理念,採取了崇拜孔子,重用儒生,廢除不精學府,建立國子監,編修儒學典籍,嚴管修史等措施

(一)崇拜孔子,重用儒生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都在為儒學事業做貢獻,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受萬人敬仰,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孔聖人”、“至聖”等,其思想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打破世俗觀念,名流至今,被歷朝歷代的帝王和百姓所崇拜。隋朝時期統治者為了提高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和勤政愛民的執政理念,大力宣傳孔子。

隋朝統治者認為儒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信仰者、實踐者和宣播者。隋文帝楊堅登上皇位,面對政權初建,政局不穩的情況下,隋文帝需要能人異士的幫助,而儒生就是最好的人選,隋文帝不顧一切權貴的阻攔,依舊重用儒生,讓儒生擔任重要的職務,大力宣傳儒家思想文化。

隋煬帝楊廣時期,對於有才能實幹的儒生也十分重用,廣納有學識和有德行的儒生進入皇宮為太子傳教授業。隋朝時期統治者直接為儒生開闢仕途道路,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並且還將儒家思想作為勤政愛民的執政理念。

(二)廢不精學府,建立國子監

隋朝深受魏晉南北朝“三教合一”的影響,隋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許多佛教寺院、道家學堂、儒家學府,三種不同思想文化同時宣傳使社會風氣遭到嚴重的破壞,隋文帝為了打擊佛教和道教肆意妄為的宣傳,便下令剷除不精的佛教寺院和道家學堂,保留儒家學府,建立國子監。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國子監在當時是隋朝教育的中央學府之一,也是專門研究儒家經典和管理儒學文化的機構。隋煬帝時期又進一步擴大國子監的政治地位,將國子監設為最高學府,同時又規定科舉考試和儒學問題的研究都有國子監所管理。

(三)編修儒學經典,嚴管修史

開皇年間,隋朝剛剛建國不久,前朝留下了各種各樣史書典籍,主要是這些史書不在符合隋朝統治者的需要,於是管理史書典籍的禮部尚書牛弘向隋文帝上書,請求銷燬沒必要的史書,編修儒學經典,嚴管修史。

牛弘的建議讓隋文帝毫不猶豫的接受了,便下令讓禮部尚書牛弘全權負責,一年之後,儒學經典整理的不斷完善,書籍管理也非常合理,隋煬帝時期更加註重編修史書,嚴管修史的問題。

“武力之子,俱可學文”,隋朝重視“儒學”之風盛行

讓有博學的文人雅士擔任管理書籍的秘書監,讓熟讀儒家經典的儒生編修儒家經典,讓專門的史官編輯史書,史官所編寫的史書一般都將帝王“神話”了,具有很強的帝王色彩,同時禁止民間編寫史書。

四、隋朝儒學的發展,不僅教化了民眾,穩定了社會秩序,而且還為後世儒家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對當時隋朝的影響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隋朝統治者對儒學思想文化十分推崇,將儒學思想作為勤政愛民的執政理念。儒學不僅受貴族子弟所追捧,還薰陶了許多貧民子子弟,使他們受益匪淺。

儒學的發展對隋朝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大力宣傳儒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教化民眾,提高百姓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才能夠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百姓的富足。

(二)隋朝儒學對後世的影響

隋朝時期統治者非常注重儒學發展的重要性,促進儒學發展不斷的完善,使儒學體系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同時對後世儒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隋朝儒學大力宣傳儒學的崇經尚禮,教化作用以及國子監的建立等,這些都為唐朝儒學的發展起到借鑑作用,使唐朝儒學的發展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隋書》

《中國儒學史》

《隋唐五代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