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的

本科南开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在相关国家级期刊发表过两篇学术文章(感觉非核心的期刊在复试时并未取得预期作用),考研过程中无本科前辈提供信息帮助。报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8级政治学大类(含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已录取。

虽然18年统考没有涉及我更为熟悉的党史与中国政治领域,但比较幸运的是我的两门专业课都在130分以上。北大政管的专业课包括政治学原理和综合,各占一百五十分。北大出题很活,来源书本却又不局限于书本,重点考察考生利用已有知识解答分析陌生问题的能力与学科素养。归纳起来,除了广泛看书以开阔思路、勤奋练题以维持手感外,没有捷径可走。

我的备考历程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月份之前,通读相关参考书目;第二阶段是9月份至10月份,第二遍研读参考书目,总结重点书目的框架,结合历年真题背诵重点的名词概念;第三阶段是11月份至12月中旬,按照考试时间做真题(我当时是从某宝上买了统考专业课的空白试卷,不停地练习,并试着给自己打分),同时找相关老师的学术论文看一看(我在知网上下载了近年来俞可平、燕继荣、李强、王浦劬、杨光斌等的文章,打印下来天天看,并下载了“爱思想”这个手机app,天天吃饭的时候看看相关专业文章);

第四阶段是12月中旬到考试前,总结一下练的习题,根据总结的框架回忆相关知识点,建立起比较全面、整体的学科思维。

政治学原理的题型是五道名词解释(35分)、三道简答(45分)和两道论述(70分)。每个名词解释大概需要一二百字,首先要概括其含义,然后分析其主要构成与内容,最后加上历史沿革或者自己对其的分析评价之类的就基本能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了;简答题也不是很难,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答题,首先剖析题干内的概念,然后全面地回答问题,最后总结升华一下。

论述题最难,分值大,字数多,而且题目往往很简短,乍一看不知从何答起,但多练习、多归纳,还是有踪迹可寻的。我个人的答题顺序是首先剖析题干,然后展开分层论述(注意先思后写、史论结合),最后总结升华(得出有力、有理的观点)。以2018年“现代西方政治分析方法局限”一题为例子,我当时在考场答题的大概结构是首先宏观上指出现代西方政治分析方法的含义、范围与大致内容,然后具体阐述其包括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文化分析、决策分析等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与具体局限,接着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阶级基础、理论依托总体上评论这些方法的长处与局限,最后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指出其局限性根源在于阶级性和实践性的不足。

综合的题目往年是六道简答和三道论述,2018年题目类型大变,与政治学原理题目类型一致。答题方法上与政治学原理是相通的。

时间分配很重要。每场考试一百八十分钟,我通常给每个名词解释5分钟,每个简答题15-20分钟,每道论述题35-45分钟(放心吧,肯定是会超时间的,考试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所以要在平常练题的时候尽力控制时间,时间就是分数。同时,一定要给论述题留够充足的时间,不要被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占用太多时间,如果有两道论述题,尽量留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三道论述,呃,留的时间越多越好,同时自求多福吧)。

本文源自政治学人考研经验贴分享活动,作者@谦岳,编辑略有删改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政治学考研热门高校经验贴将陆续推出,请考研朋友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