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上巳

唐·崔灝

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

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

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

猶言日尚早,更向九龍津。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漢代以前農曆的第一個巳日為上巳節,魏晉以後固定在農曆三月三日。上巳節的習俗主要有郊外遊春、祓禊、曲水流觴等。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上巳與清明時間臨近,有時甚至重合,二者都有郊外活動,後來漸漸合二為一,上巳節的活動基本上被清明節吸收,今天我們已經不過上巳節了。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崔灝的生平資料不多,據《全唐詩》記載:“崔灝,汴州人。開元十一年,登進士第。有俊才,累官司勳員外郎。天寶十三年卒。詩一卷”。崔灝生於武則天統治時期,於唐玄宗開元盛世登進士第,天寶十三年去世,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次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享年50歲的崔灝,生活在大唐盛世,雖中進士,但官位不高,最大的官當到從六品的司勳員外郎,掌管官員勳級,屬吏部。如果不是那首著名的《黃鶴樓》,也許崔灝已經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全唐詩》存崔灝詩一卷,為第一百三十卷,《上巳》是其中的一首。此詩描寫的是上巳日人們郊外活動的場景。

起句交代時間、地點。時間為“巳日”,單從“巳日”兩字,並不能說就是上巳節,巳日是我國的農曆的干支計日法,有一套很複雜的推算方法,只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才是上巳節(後固定位三月三日),結合題目、句尾的“春”字和下文內容,我們才知道這裡的“巳日”指的就是上巳節這一日。地點為“帝城”,即大唐都城長安。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上巳節這一天,都城長安發生了什麼事呢?“傾都祓禊晨”,人們一大早傾城而出,去郊外“祓禊”了。祓禊,指上巳這一日,人們在水邊舉行祭祀活動,洗濯去垢,消除不詳。

在古代,坐車的都是達官貴人或有錢人,一般的老百姓交通基本靠走。落魄官N代、大詩人杜甫,三十五歲到長安求仕,住在長安郊區,養不起車馬,每次出入長安城,或乘坐友人的車,或租車,有時竟須步行,可見“有車”的人非富即貴。“停車須傍水”,車要停在水邊,為什麼停在水邊呢?當然是方便在水邊舉行祭祀活動了。

古代貴人們祭祀是很有儀式感的,怎麼少得了音樂呢?“奏樂要驚塵”,樂聲亦或是奏樂的動作亦或是二者一起,驚起了塵土,足見場面之大,人數之多。

除了坐車來的,還有騎馬來的。“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銀鞍白馬,翩翩少年,是不是比坐在車裡拉風啊?“弱柳障行騎”,路邊的柳樹阻礙了行走的馬。本來是“雙馬道”,人一多變成了“四馬道”,路就顯得窄了,路邊的柳樹也就變得礙事了。

從一首五律看崔灝為我們截取的盛唐歷史片段


無馬無車的行人大概更多。“浮橋擁看人”,河上的浮橋上,站滿了看熱鬧的人。到底是怎樣的“浮橋”不得而知,幸好那時沒有發生踩踏事故。

祭祀、遊玩一番,大家意猶未足,“猶言日尚早,更向九龍津”,時候還早呢,再去九龍津逛逛吧。

與《黃鶴樓》相比,此詩平凡得多,但它記錄了大唐盛世的某個上巳節都城郊外的盛況,以詩人之筆為我們截取保存了大唐盛世的一個歷史片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