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1.扇耳朵事件。

那一次扇耳朵可以說算是一次校園欺凌事件了。但讓人較為吃驚的是施暴者是一名老師,受傷的是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依稀記得事情的起因是那位生物老師的孩子與別的小孩因為玩得不愉快而發生一些爭執,老師見狀立即衝過去給了那男孩耳朵一巴掌。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男孩的耳朵當場出血了,後來只是聽說那小男孩被送去了醫院,還檢查出一點輕微腦震盪。巧的是那位老師傷害男孩的過程被某個在校同學拍了下來,但讓人憤恨的是那位拍了視頻的在校同學被警告不可將此事傳到網上...

自己的孩子就是塊寶,別人的孩子就像草一樣摧殘,他對孩子的“愛”參雜著太多不純的成分。我們常常以為教師這個群體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但是當不為人知的“神秘面貌”暴露後,何以服人?

2.學生背後的嘲笑。

也許很多人在中學時代的第一個學期,很喜歡給老師起外號。矮的叫“土地公”,有點兇的叫“滅絕師太”,瘦瘦黑黑的叫“猴子”...她們背後叫得很開心,但實際上老師們並不接受。當然這一開始就揭露她們是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有一次,全班同學上體育課被老師叫到一棟宿舍樓下集合排隊,班主任剛好住在裡面。老師沒注意時,打鬧的打鬧,聊天的聊天。在竊竊私語中,我聽到有兩個女生一邊指著陽臺一邊用極其尖酸刻薄的語氣說“她可真窮酸!天天都是這兩件衣服。”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某些人天天裝病,一天一個套路,蒙上弱不禁風的濾鏡,用近乎自然的演技去向班主任請假,而且班主任幾乎每次都批准了。可悲的是她們卻在某個角落裡正嘲笑著別人的節儉...

3.原來不住宿舍是這麼一回事!

早戀是很多老師家長關注的話題,同時也是很多初高中存在的現象。

記得高中時期有個女孩有那麼幾次下晚自習後遞給我一張紙條叫我幫給她的上鋪。回到宿舍她上鋪就簡單地說她去閨蜜那個宿舍住了。當時我就納悶了,女生宿舍所有的床長都是一米九,寬都是一米五。兩個人睡的話,哪裡好睡?當時也不太敢多想。

第二天早上為了避免看見長長的隊伍就放棄早餐,我五點半就起床。怎料到在宿舍樓下看到那女生揹著書包正和一男生揮手告別...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我不放在心上,畢竟那似乎也是在意料之中。但是萬萬沒想到,剛準備走到燈還沒有亮的教室,就看到有一個男生正從教室後門走出,為了避免尷尬,我只好從前門進。這時學校控制的燈又正好開了,眼前只有一個裹著薄被的女生...我咳了幾聲,心想這種事情老是被我碰見,以後倒不如晚起!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4.所謂的不懂就問“我”。

高考填報志願那幾天,老班在群裡再三提醒我們填志願一定要好好考慮,有什麼不懂的就問他。

有學霸因為高考發高燒而發揮失常,他就在群裡建議她回來復讀。有同學在群裡問關於填報志願的事情,他就秒回,這也不足為奇,誰讓那同學考了高分呢?

而到了我,信息過了兩三天還沒有回,都是手機不離手的人,肯定是看見了的。後來我得知某個同學平時考得挺好的但是高考失利了,考得比我低分。我問她有沒有私聊老班要一些關於填志願的建議,她說問幾天了信息也沒有回,幾天後再去問一遍才回了些字...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說好的有什麼不懂的就問他,我問得尷尬,他連敷衍回答一下也沒有。似乎他回答與否也要看學生等級高低。

我上了那麼多年學,熬了那麼多夜,做了那麼多習題,參加了一場又接著一場的考試,課間困到找不到頭,(課間補覺,頭被書擋住了。)就是為了得到你的“視而不回”?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至今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當初太較真兒了。我讓自己釋懷,我告訴自己也許是我的問題問得太沒有水平了或者說太幼稚了吧。又或許我只在那個班只呆了一年,沒什麼存在感,又或許他太忙了吧...

5.難道有獎競猜的正確率真的這麼高?

到了大學,被好奇心驅使的大一小萌新們會陸陸續續加入一些學生會、校級組織、社團等。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次的換屆大會、文藝晚會,然而這些大會或晚會都會有一個環節叫有獎競猜,臺下的觀眾聽到這個環節後,那叫一個興奮啊!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抽到你,歡欣鼓舞,沒有抽到你,白激動一場,感受在兩極之間跌宕。但是這個環節有趣的是似乎抽不到你已成定局。抽到的一般不是老師就是工作人員,而且每次被抽到的人準會答對,這估計是提前設置好的。有一次我當工作人員,答案主席團的成員提前發到了每個工作人員手中...

6.你口中的“死亡口語”。

我們日常英語交流順暢與否主要體現在口語水平上。因為我們很多人從小就沒有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所以很多人都是不敢講、不會講的,這導致課堂氛圍挺尷尬的。然而好不容易有人敢說,就有人敢糾音,嘲笑別人的“死亡口語”。課後還聽到別人的對話——只要某某某一開口,我們倆就會“相視一笑。”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在她們眼裡,他開口只不過是為了刷存在感、得到老師關注罷了。不去感謝別人拯救了課堂,卻偏要糾別人那點發音,別人也許在手機上練習了很久發音呢?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成效,何必去笑別人?

我發音也不好,我同樣害怕有一天也聽到那樣的嘲笑。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別人的作為,只好在一次又一次的灰燼中涅槃重生。

這樣的校園小黑暗,你見過多少?

最後,校園小黑暗事件見多了就習慣了,改變不了環境,就去適應環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